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7:03 热度:665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援引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来表达对娱乐无度的后工业时代文化生态的忧思。事实证明,这个严肃的思考者并不孤独。证据就是,该书自出版以来不断再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反思,而高雅艺术则成为矫正“至死”的“娱乐化”行为的一剂良方,成为给社会文化带来救赎的文明宝藏。
在中国,也不例外。在古老的东方哲学中,文化化人,艺术养心。在娱乐至上的流行文化抢尽风头的时候,对高雅艺术的弘扬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活动标举已久,4年前,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手将这项活动推入更宽广的公众视野。在与活动相关的一系列调查里,以下两组数据颇值得人们玩味。
其一,据不完全统计,近80%的学生是首次观看高雅艺术演出,尤其是在中西部校园演出时,超过95%的学子是第一次欣赏高雅艺术。
其二,在观看了高雅艺术的大学生中,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占93.7%;表示活动具有“震撼心灵”、“提高了艺术修养”等积极效果的分别占到89.6%以上。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80后”、“90后”的文化审美需求感到忧心忡忡,流行文化排山倒海而来,那些凝聚着人类数千年文明的高雅艺术几被窒息。今天,在这些数据面前,我们看到了高雅艺术欣赏渠道不畅带给年轻一代的困惑和年轻一代对高雅艺术的渴望。
高雅艺术从来都不应该束之高阁,也不该是只有少数人享受的专利。高雅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的艺术修养是其精神文明发展高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潮流和审美鉴赏决定了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艺术品位。它应该是鲜活、生动,人人皆可享有的。
于是,此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或许正是当下高雅艺术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它与年轻人之间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有人说,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而不重视美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影响的是我们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2006年至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在全国各高校演出了500余场,惠及500多万学生。但这还仅仅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毕竟,我们现在的传播内容还主要是舞台艺术,受众也更多地局限在高校学子。高雅艺术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要让更多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走进剧院、美术馆、博物馆,我们的传播内容还要更丰富,传播对象还要更广泛,而当莘莘学子从校园步入社会,他们享受高雅艺术的权利也不应就此画上句号。小到个人、大到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权宜之计,贵在积跬步至千里的细水长流。只有当全社会都充分享受高雅艺术之时,我们的艺术普及工作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刘阳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