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01:29 热度:596
刘钢最得意的一件藏品是以熊猫出名的先锋艺术家赵半狄的油画作品《蝴蝶》,2012年6月3日在匡时春拍的油画雕塑专场中,他以2,760万元的代价购得,这是当场的冠军拍品。
藏家通常低调含蓄,但是参与艺术品收藏又必须有雄厚的实力。刘钢也是这样,作为证券从业律师,他参与了中国移动、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新浪、百度等多家公司的上市操作。任何一个案例都是可圈可点的故事,他也从中所获不菲。
但是刘钢对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无意多谈,他有个写作计划,下一本书将呈现自己十几年来的收藏成果。之前他曾耗时三年写出一本《古地图密码》,考证的是藏品《天下全舆总图》的故事。
从1994年与收藏的偶然结缘,近二十年收藏生涯里,刘钢自言经历了感觉消费、沙里淘金和系统收藏三个阶段。他的收藏方向主要是油画,“清朝的宫廷油画、19世纪末的外销画、民国的老油画、反应抗美援朝的⋯⋯这些都有,可以说中国历史三百年”。到现在,将近200幅精品油画静静躺在刘钢的收藏室里。
随着今年春拍的陆续开始,刘钢对之前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所体现出的“回暖”迹象态度谨慎,“今年的情况其实还不太好说”。接下来的几场春季拍卖会上,让他兴奋的拍卖品还比较少。在刘钢的印象中,最令自己激动的拍卖阶段还是在大约十年之前。
往日荣光
1999年,刘钢第一次坐进拍卖场,经过前一年的经济低迷,当时国内的拍卖市场也正在由虚高走向务实。那一年,刘钢没有出手,但他初步了解了市场。
2002年,美国人柯瑞去世,他收藏中国油画已久,手中有大量藏品,这些藏品出现在当年佳士得的秋季拍卖会上。刘钢一口气拍得了5件。
尽管过去了十多年,但刘钢仿佛是在说昨天的事。当时最先出场的是林风眠的《丰收图》,其油画作品较少,偶有亮相,价格不菲,刘钢当时跟拍几轮之后,发现价格已超出心理预期,挣扎一番想“还是留着拍吴作人那幅吧”。后者的《重庆大轰炸》在《丰收图》之后出场,是刘钢在当场拍卖会最想得到的作品。这幅画迄今还被藏在刘钢的收藏室里,“好多拍卖行在找,我也不卖。现在市场上好东西都被收藏得差不多了,很难再找到新品”。
今天,市场上依然难见精品,这也让刘钢对自己的收藏格外珍惜,更让他在碰见“好东西”时不惜代价。2002年错过《丰收图》让他遗憾至今,“经典的东西,错过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甚至见都见不着了”。
但不久后,刘钢就经历了中国油画市场的一次小爆发。2003年“非典”之后,推迟的春季拍卖会纷纷到来。当年7月嘉德的一场拍卖,刘钢特意攒足钱等着,那里面有他看中的十几件精品。他事先算过,按照以往的行情,他能买下当场拍卖三分之二的作品,但最后只买回了3件。
当年北京的拍卖市场非但没有因“非典”蒙上阴影,相反迎来一次预料之外的井喷。在嘉德的拍场上,因为出现了过多的新买家,预先准备的800个竞买号牌在开拍不久后被领取一空,嘉德现场赶制出200多个号牌来应急。当时的拍卖大厅里,晚到的人找不到座位,就坐在外面的过道,嘉德也第一次发明了“电视转播”,用闭路电视对场外的人进行实况“转播”。
拍卖会之前,刘钢看中了一幅高晓华的《赶火车》,嘉德的工作人员也为他鼓劲,“他们给我的感觉是这东西没人要”。拍卖开始后,原本估价80万元的《赶火车》在七八个藏家的竞拍中很快升到100多万元,妻子劝他放手,刘钢却下了狠心,“就想着实在不行所有钱都砸上面,这件是我最想要的!”最终,刘钢以633万元的高价带回了这幅作品,创造了当时中国油画的最高拍卖价格。
“疯狂”的不只有油画,当年的拍卖成交情况让2003年成为国内整个艺术品拍卖史上的一个标志。刘钢回忆,他刚开始参与拍卖时,经常参与的藏家不过七八个,2003年之后,新进入者迅速增加,而这些新藏家大多经济实力雄厚。这有点像2009年发生的情况。
据统计,2003年7月初举行的春拍中,4天内创造了三个奇迹:90%以上的成交率,80%以上的新人进场竞买以及3亿元的成交额。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使其步入快速上升的通道。
“好东西要留着”
几年下来,刘钢收藏的油画中精品越来越多,整个收藏也愈发具有系统性。刘钢的风格是谨慎而出手精准,只收藏成熟画家的经典作品,这些已经经过市场洗礼的画作往往价格不菲,但他觉得很值:“只要是百分之百看准了,我就要出哪怕百分之二百的力气拿下它!”
收藏对刘钢来说,就是收和藏,与投资并无太大关系,很少卖画,因为卖了换成钱对他来说意义不大,还会破坏自己收藏的乐趣。而想要的东西一旦收到,刘钢就轻易不愿再将其转手他人。
2002年佳士得的那场秋拍,刘钢拍到的藏品还有一件是刘晓东的《父与子》,当时以15万元拍下,到今天价格已经上涨不少。刘晓东本人甚至找上门来,“他说我用两幅大画跟你换,我说不换”。也有拍卖行开出1,000万元的价格来收,刘钢也不愿意出手。有熟识的拍卖行经常来“磨”,刘钢笑说那都没用,“除非你拿好东西过来,我把它拍了”。
2012年,刘钢只出手买了一件东西,在当时匡时的春拍中,出现了“新生代”代表作品——赵半狄的《蝴蝶》。刘钢等了这幅作品很长时间,第一次面世之后,《蝴蝶》被那位收藏家放在手中珍藏了20年。
该幅画中所带有的诗意的悲哀对刘钢散发着强大的吸引力。2,760万元的成交价,让他在当年的秋季拍卖中接连卖掉了十几件作品以套现,这也是很少卖画的刘钢罕见的一次“大手笔”。“其实去年市场已经不算好了,但真正的好东西出来,还是有好多人争。”
近两年,刘钢愿意出手的机会越来越少,2011年他也只买了一件作品——徐悲鸿的《孙多慈像》,算是圆了他收藏徐悲鸿作品的梦。“现在的市场也不能说一定就不好,有精品照样有人愿意出高价买。但现在是很少,都不出来了”。在自己200幅藏品中,刘钢定义的“好东西”有近50件,他不打算把这些藏品拿出来,就在家里挂着。“像我知道的几个藏家都是这样,存着,好东西基本被包光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入收藏领域时,刘钢每次出手都必有收获。从那时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起步,到现在近二十年的起起伏伏之后,市场从火爆逐渐步入调整,好作品的投放量在不断减少,藏家的刚需却一直存在,而且在不断扩大。
不过刘钢估计,要等到市场真正回暖还得五年左右。市场总是这样,经过洗练和淘汰之后,自会迎来下一个高潮。眼下,年过半百的刘钢计划出本书对藏品进行梳理,再就是办场展览让大家来看。“就让他们眼急是吗?”听到记者的这句话,刘钢得意地笑了。
等下去
在刘钢看来,从2003年至今,是一个收藏精品不断沉淀的过程。
2003年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在2005年之后,中国艺术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出现大批经济基础雄厚的新藏家。这其中包含大量涌入的银行、基金和私募等投资性资本,中国的拍卖市场也急剧变成一个资本互飙的舞台,成交额不断创出新高。
以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为例,2009年全年总成交额为27.12亿元,2010年时已经达到75.5亿元,而到了2011年,仅春拍一项就已达到53亿元。
刘钢所关注的油画领域也不例外。从2007年开始市场上涨飞快,一直到2009年,因为态势较好,不断有藏家将手中藏品抛出,进入经济实力更好的藏家手中。而从2010年开始,“虽然还是有精品出来,但那时已经有苗头了,就是好东西在逐渐被藏起来,不抛出”。另一方面,则是海外征集的无路可循,外面藏品的进入需要经历关税和增值税两道关卡,艺术品回流阻碍重重。
事实上,这也是整个拍卖市场正在面临的困境:拍卖行征集作品时难度不断变大,重头的拍品在减少;藏家也不满,拍卖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在下降。
2003年嘉德十周年的那场春拍里,拍卖行花上力气还能找到10余件精品。10年之后,嘉德即将迎来成立二十周年纪念,花费了更大力气在拍卖品的征集上,却很难重现十年前令人激动的场面。
匡时董事长董国强在今年4月也曾表示:“破解这个困局,无论是拍卖行还是买家,除了调整自己的心态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拍卖行要认清的现实是:不能总想征集那些特别重要的、国宝一级的东西。买家需要接受的现实则是:今天这个市场上,你只能买到比过去差得多的东西,而且要用比过去多得多的钱。”
传统拍品的减少也在促使拍卖行去寻求新的市场领域。“你看现在比较火的当代水墨,拍卖行也在找新的兴奋点来刺激市场”,在刘钢看来,市场的活力必须依靠新人,“但现在就处于比较尴尬的阶段,好东西出不来,新人也出不来”。
谈到前几年火热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刘钢的态度又归于谨慎,“他们还没有经过市场的沉淀,起伏性很大”。他还是将自己的拍卖重点落在经典作品上,虽然能够让自己心动的越来越少,但刘钢愿意等下去。
纵观自己十几年的收藏经历,虽然市场起起伏伏,但刘钢知道,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总体还是在大幅上升,尤其在自己所熟知的经典作品领域,甚至从未出现大起大落,“出来一件就是高价,经典作品大家都愿意要,毕竟藏家都不傻”。
关键字:艺术品市场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