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24:46 热度:655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翰海秋拍中,徐悲鸿《巴人汲水图》以1.71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绘画作品新的拍卖成交世界纪录;此前不久,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6天鏖战,以52.8亿元成交额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其中,南宋《汉宫秋图》以1.68亿元成交,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成交价为1.3664亿元……
从去年业内人士热议的“中国艺术品是否进入亿元时代”,到如今亿元艺术品频频出现,各地收藏家纷纷用“看不懂”、“没法玩”来形容这个火爆的市场。人们纷纷猜测着天价背后的隐秘因素:是什么让艺术品越来越贵,越来越让人“买不起”?又是谁在控制着艺术市场的定价权?
亿元艺术品已经不稀奇
很多人还记得,就在去年,明代画家吴彬的《十八应真图》拍出了1.69亿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局事帖》成交价1.09亿元,清代著名宫廷画家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成交价1.34亿元。这些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接连产生的天价纪录曾让业界内外热议不休。
然而,随着今年各大拍卖行秋拍落槌,它们在艺术市场排行榜上的名次已纷纷被新的成交纪录所打破。逾亿元艺术品除了前述几件,还包括王羲之草书《平安帖》(3.08亿元),陈栝《情韵墨花》(1.137亿元)以及李可染水墨巨制《长征》(1.075亿元)等。
活跃的高价成交不只表现在亿元艺术品上,千万级别的艺术品已不罕见。今年秋拍,北京保利千万以上拍品多达99件,中国嘉德有52件,北京翰海的2800余件拍品中32件拍品成交价超千万。
“中国艺术品进入亿元时代”从一个疑问句变成了肯定句。人们议论的话题转而变成了“艺术品为何变得这么贵”。
定价权回到中国
12月5日,“芷兰雅集”2010年度峰会暨第二届中国艺术品高峰论坛在中国大饭店举行。论坛主题从去年的“中国艺术品进入亿元时代”变成“中国式收藏呼唤价值时代”。有意思的是,在解读“中国式收藏”时,几位大腕嘉宾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艺术市场定价权的问题。
著名的台湾收藏家王定乾先生提到,目前来看,中国艺术品前十大成交价排行榜中,只有一件在国外,即2005年在伦敦拍出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其余的都是在国内市场拍卖的,而且全部是2009、2010年的拍卖结果。也就是说,恰恰是金融风暴以后,整个艺术品排名发生了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中国嘉德本季秋拍的41.33亿元人民币,还是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的52.8亿元人民币,都已超过了此前香港佳士得2010秋拍32.3亿港元的总成交额,以及香港苏富比秋拍的30.92亿港元总成交额。王定乾说,这说明中国本土的拍卖公司已经达到世界水准,中国艺术品、中国拍卖公司、中国艺术市场已经达到国际级。接下来,艺术品价值的认定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进一步表示,“王定乾先生谈到的一个最重要的话题是定价权回到中国,实际上定价权是市场里的核心权利。”
从行政干预到资本干预
据刘尚勇介绍,定价权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行政干预时期。这段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持续到“文革”时期。当时,官员对艺术品的价值是有决定权的。一位艺术家的出身以及其思想是否进步是其作品能否进入市场,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
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董事长温桂华女士回忆这个时期时说,当时国家两年出一个印刷的定价本,对什么样的文物卖多少钱有明确规定,比如同一类文物,300多厘米的什么图案的要卖多少钱,500厘米的又是多少钱。
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买卖行为回归市场,也叫“消费干预的时期”。那时,哪位艺术家的作品值钱是由消费者决定的。以林风眠为例,他的作品在行政干预时期很受冷落,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却很被藏家喜爱,价格也升了起来。消费者的喜好决定了艺术品价格。
如今,市场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去年以及将来一段时间里可能要进入‘资本干预时期’。谁的画应该值多少钱恐怕确实要由资本说了算。”刘尚勇说。
例如,艺术市场中的一些板块,包括当代艺术板块、宫廷艺术或皇家收藏板块、红色经典板块以及近现代大师板块,都是由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打造或在其力量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这些价值板块在艺术市场的表现越来越坚挺,也越来越凸显它们的优势。进入这些板块的艺术品价格就非常高。相反,被产业资本甩掉、没有进入这些板块的艺术品则要在很长时间之内无法实现其价值。
来源:国际在线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