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艺术何以“当代”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0:13:16 热度:543

  导语:“当代艺术”含义不清、颇具争议,只有梳理清楚“艺术本体”的概念,当代艺术的意义才会水落石出。或者说,在梳理清晰艺术本体的之前,所有对当代艺术下的定义都是缺乏根基。当代艺术应该有社会学的视野,有意识地把当代人的行为、思想,当代社会的矛盾冲突作为关注的对象,而不是仅仅自足于艺术语言形式自身的变化。当代艺术应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直面社会现实。当代艺术距离“问题”太远,要积极承担社会进步与公平的责任——这是“当代艺术批判论者”的声音——但是“当代艺术”为什么必须以批判现实为主体?以摹仿、表现或形式为主体的艺术为什么不是“当代艺术”?为什么当代艺术不可以像现代主义一样,通过追求形式变化来树立一种精神标杆,进而影响现实社会?本文尝试从艺术本体论的变迁、人与艺术的关系,来论证艺术随着人的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当代艺术的目标就是关注当代人的解放与觉醒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探讨,中国的当代艺术在介入社会现实时面临的困境。

  艺术本体论的历次变迁

  艺术本体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的所在。艺术是人追求自我实现、认识世界的过程。审美经验就是人对自身的理解与追问。艺术本体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哲学、社会价值观而变迁。艺术本体的变迁实际上就人的观念的变迁,意味着人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存在,以不同视角去认识世界,不同的态度去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

  最初的哲学本体论是传统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而后转向人类生命本体论,即客观世界转向了人的世界,由上帝、自然转向人的感性。当哲学本体论发生根本转变之后,艺术本体论也发生改变,最初就是临摹自然,以反映客观世界为标准,接下来艺术转向表现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而后艺术开始寻找自身的规律,再接下来就是人对当下处境的追问,对人类存在的无限可能性的探索。艺术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艺术本体的变化与人的发展与解放息息相关,也离不开人对自身的认识。

  临摹本体论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外部世界就是本体,对自然与客观世界的摹仿就是艺术的最高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与艺术都是对客观自然的摹仿。但是摹仿并不是百分百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律的提炼,进而达到更真实、更完美的境界。达芬奇认为艺术家应该忠实地反映自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表现自然规律,而不是单纯摹仿未经选择的自然世界。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认为艺术本体应该表现事物的普遍性的规律,不应该表现个性化的事物,而是描绘普遍的人性。

  古典的临摹本体论认为,人并不是本体,一件艺术品是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完美地表现了外部世界。此种古典本体论把自然和外部世界摆在首位,这时的人还不是觉有自我觉醒意识的“完整的人”,也决定了艺术作为客观世界的摹仿,被放在第二位。

  表现本体论

  浪漫主义运动之后,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启蒙,“表现论”成为艺术的本体。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把人(而不是自然或上帝)当作主体,艺术品就是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外部世界不再是完美的,只有把人与世界的纠缠对立中产生的激情描绘出来,人的生活才具有审美意义。在印象派、表现主义者眼中,客观世界并不是美的,只有经过人的心灵和情感体验的世界才具有审美价值。但是无论是摹仿论还是表现论,其作品与原型其实都是同一事物,“原型”始终都是艺术品价值衡量的唯一最高标准。

  形式本体论

  20世纪上半叶,工业文明对环境的污染,纳粹主义和专制政治的崛起,庸俗文化对艺术的侵蚀……让哲学家和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和人的本质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人们觉得世界充满危机,艺术需要回到自身中去寻找一种自给自足,并且此种自律的艺术应该成为腐朽社会的精神标杆。人们开始尝试用“形式主义”取代摹仿论和表现论作为艺术本体。

  人们把由线条、色调、结构、组合所构成的形式当作绘画的本质。艺术不再有一个需要“还原”的原型,艺术品本身就是艺术本体的存在。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艺术语言,语言就是本体的表征。

  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艺术具有封闭性、自足性,无需用内容和具象来传达思想。形式主义要做的是把握语言的结构,追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批评家格林伯格认为,形式主义最初的使命就是颠覆腐朽不堪的学院派艺术,形式主义代表着崭新的发展历史观。形式主义要保持前卫的姿态,要成为最高层次的艺术,就要向着“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向推进,就要排除艺术自身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具象、内容和政治意识形态,而后才能达到艺术的纯粹化和自律,即由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关注艺术自身,也就是回归空间、线条、色彩。

  并不是说强调艺术封闭性和自足性的形式本体论者就对社会现实没有观点和立场,恰恰相反,格林伯格等人认为形式本体论者是为了表达一种更加强烈的对抗。在格林伯格看来,形式主义是对腐朽学院派的颠覆,也是对庸俗文化的抵制,形式主义也意味着与专制政治推崇的“极权艺术”的对抗。

  形式主义崛起的时期也是风起云涌的20世纪上半叶,1939年的纳粹与法西斯势力崛起,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纳粹专制政权正在有规模地清除所有对于巩固德意志精神“无益”的艺术品和艺术家。

  二战结束之后,商业资本推动的大众文化兴旺蓬勃,在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只为取悦大众促进消费,大众文化的昌盛就是对精英文化的排挤和淘汰。在格林伯格看来,从1930年代开始的腐朽的学院派、专制政权和大众文化给整个人类文明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危机。在这种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格林伯格认为形式主义是唯一真正能够对抗专制政权与资本主义的艺术,前卫艺术如果无力阻挡纳粹艺术与庸俗文化,那么精英艺术将一败涂地。

  同样对形式主义推崇备至的著名批评家弗莱,并没有像格林伯格一样把形式主义视为对抗政治与资本的艺术,弗莱从另一个角度来把形式主义论证为艺术本体。弗莱认为,线条、色彩、结构组成的艺术秩序是最高点审美,此种审美带来的愉悦超越时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够欣赏。由具象和内容引发的感情共鸣会减弱和消失,形式的美感带来的愉悦永远不会消失。这种不以时间变化而改变的永恒审美就是艺术的最高层次和本质,即艺术的本体。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