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2:16:43 热度:514
疫情虽然禁锢了人们外出,却禁锢不了人们活跃的思想,于是很多社会活动都转移到了网络虚拟空间,比如美术展览。疫情期间的网络美术展览一点也不比平时少,你方唱罢我登场,与被迫闭门的各类线下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宅家日记的、支援抗疫的、心灵鸡汤的,不一而足,大有取代实体展览之势。此次疫情让网展这一事物,着实火了一把。
无疑,网络传播摆脱时空约束,展出信息量大、时间经济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在这次疫情中充分显现了出来。并且网络美术展览也越来越趋向成熟,从最初的贴吧、网络展厅到后来的个人微博和及时聊天工具,再到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云时代的无限计算和传播能力让美术展览也插上了“云”翅膀,特别是在锁城的客观现实里,网络空间触手可及,再造了一个“现实”,似乎变得不再虚拟。于是有网展取代线下实展的观点群起。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网络对现实制度性的解脱也带来了弊端,无法过多遴选甚至没有任何把关,导致网上美术作品鱼龙混杂、艺术水准良莠不齐;网络便捷、高效、迅速的优点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浮躁的艺术氛围,恰恰成了美术展览的缺陷,尤其是对需要沉下心来的艺术创作而言,等等。
当然,网络最致命的弱点还是在于无法克服物理空间的局限,因而无法让读者产生身历其境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以视觉为主的美术作品欣赏尤其如此。虽然显示器像素越来越高,技术性色差仍然无法根本克服,与人类眼睛数以亿级的像素相比,电子屏幕还是被甩出不少。况且,再先进的显示器永远消弭不了作品和观众之间的空间隔阂感。
另外,视觉欣赏的背后是人的感官细胞的即时反馈和互动,人的情感和心理反应。心理学上提出“联觉”概念,即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当其中一个感官受到刺激时,会产生一个连锁反应。联觉现象最重要的前提是人处于现场,接受现场各类信息的刺激,才能调动各种感觉细胞的协作。虚拟空间和电子屏幕使美术作品和人分隔在一层捅不破的“窗户纸”两边,大大弱化了一部分信息的传递,也就限制了情感细胞的微妙变化,使得面对屏幕和面对现场作品产生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
再从情感上看,观看美术展览往往处于放松、闲适的状态,这是艺术作品最需要最理想的观众姿态。在展厅中踱步,来回观摩,近看远观,低语交流,只有在现场面对美术作品才能感受艺术品的“呼吸”。在展厅作品实物面前,还会产生很多关于作品的联想,特别是面对古代美术作品时,跨越时空的奇妙感油然而生,联觉作用在现实场景和空间里发挥难以言表却又强大的作用。这跟人们面对电子屏幕一刷而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审美状态。线下展览与线上展览,在笔者看来,前者偏人本,以人的情感为指归,后者偏实用,更像快餐式消费,两者的功能和承担的作用不同。
以前,人们观看各类美展作品,除了像追星一般直追主办城市外,想要一饱眼福就得跑到书店花大钱购买展览画册,因为美术类报刊杂志容量极其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美术从业者和爱好者的欣赏需求。现在连最高等级的全国美展都借助网络拓展展示渠道,最新一届的十三届美展更是全面开辟网上展厅,不得不让人感慨“互联网+”的巨大威力。但是笔者相信如果条件允许,十有八九的观众愿意选择踏入展厅欣赏美术作品。
线下观展,在与作品的近距离接触中接受启迪,作“美的散步”,观看展览的行为本身不失为高品质的生活内容、文化消费方式和提升灵魂的极好途径。这跟一部分追求高尚精神需求的人看厌了屏幕剧喜欢回到剧院现场,听惯了媒体音乐喜欢现场演奏会同理,说到底美术作品欣赏也是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精神消费,它不是快餐,也非“刚需”,用时髦的话说“需要仪式感”,而现场美术展览才能提供这种隆重的仪式感。就比如《蒙娜丽莎》的图片随处可见,还是有人不远万里去到卢浮宫外排队等候一睹芳容;印象派的作品国人耳熟能详,但是每次来中国,场馆外总能被挤得水泄不通;就在刚刚过去的中国美术馆70周年馆庆展览中,观众们撑伞排队直到地铁口的场景不断上演,展厅里观众与志愿者热烈交流,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集体临摹,在油画名作前争先聆听作品背后的故事,这些构成艺术展览的“气场”,全面而又细致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现场观展把对艺术的庄重和崇高感挖掘出来,犹如近距离参与故事,相较之下网上观展就如听别人讲故事,有隔靴挠痒不过瘾之感。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里,纸质阅读仍然被人们追捧,除了无法替代的油墨香,那种舒适自在、慢下来、与生命本体意识合拍的体验是电子阅读所没有的,在场馆中观看美术展览带来的全息式的感受也为线上展览所缺乏。
人们选择线上展览往往是在无法莅临现场的情况下,这更证明了网络美术展览实用主义的一面,符合了以效率为先的社会哲学。但是,美术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都很广,哪些适合网展,哪些适合现场展览,作为观众哪些网上浏览即可,哪些需要现场欣赏,也需要区别对待,并不能一味地认为网上展览就不够深入,线上美展铺天盖地,也并不是说线下美术展览可以取消了。所以,网络展览的出现丰富了美术作品展览的生态链,与线下展览两者互相补充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分工才是最理想的存在状态。以物理特性和逻辑计算为基础的PC衍生出来的互联网+,仿佛具备了生物特性,有无限的繁殖能力,衍生出千姿百态的网络世界。如今,网络成为这个时代最基本的生物特性,美术也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拥抱网络,但是我们相信疫情结束后,线下美术展览依然充满魅力。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