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0:02:11 热度:557
记者朱蓉婷
近日,广东画家许钦松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耗时五年创作的大型中国山水画作品《长江揽胜》终于完成,拟永久性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作品赴京前,许钦松向媒体讲述了创作历程及心得,并邀请到美术理论家陈迹、孙晓枫为作品进行点评。
赴长江考察四次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国家财政部、文化部、文联共同主办的重大项目,经过几轮专家的讨论、研究、选题,最终确定了165个题材,其中只有三个题材是山水画———长江、黄河和长城。项目经过启动、报题、自由投稿、海选、出草图、专家评审和投票,最后两年进入到创作,最终确定由许钦松来创作完成《长江揽胜》。
许钦松坦言,这是一项心理压力与创作难度的双重挑战。为了这幅画作,他和他的团队前后赴长江考察、写生四次,留下近百张写生稿。
挑战巨大尺幅
长6 。7米、高4 。7米,《长江揽胜》是许钦松本人画过的最大的一幅画,从创作、装裱到运输的各个环节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创作与装裱是在一间专门搭建的建筑里完成的,而这张巨大的宣纸来自安徽某宣纸厂的特制,由两张大纸接驳而成。
“看到《长江揽胜》实物,第一眼堪称震撼人心。”美术理论家陈迹认为,这张画最大的难点在于接近四方的构图,要把万里长江容纳到一张画里头。从整体上看,长江的流动从画面左下角到右上角,既营造了空间感,又尽可能地拉长了江水的长度。
“气”是画作最重要的语言
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许钦松将“气”看做整个画面中是最重要的语言。他介绍,画面中云海的动势朝着右上角的东方、奔着大海而去,使整个画面充满力量,又切合了命题的思想基础点。
另一方面,在前景左右夔门的山体结构,形成了画面的主体,许钦松去掉了长江沿岸的现代文明痕迹,让它回归大自然本身,并重点刻画夔门两边的峭壁,通过石头的纹理,还原长江的历史感。
再画一张留在广东
面对如此厚重的体量,许钦松也进行了技法上的突破,“这里面色墨相叠加,线条和块、面相交错,来表达历史的厚重感,并处理好意象和写实之间的矛盾。”《长江揽胜》的山水语言也保持他本人符号性的个人风格,“只有许钦松这样画,别人不会这样画。”
画作封笔后,许钦松表示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遗憾。他透露,不久后他会在原有格局上继续思索、改进,再创作一幅与《长江揽胜》尺寸相仿的作品,并留在广东展出。
关键字:许钦松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