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4:19 热度:612
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9月26日在北京举行,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 (FINE ART ASIA 2012)于10月4日在香港举行,2012秋拍的序幕就这样由艺术品博览会拉开。正如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刘玉珠所说,艺术品博览会是社会经济发展带动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产物,它既是一种艺术商品集中展示、交流与交易的形式,也是一种把艺术审美与产业经济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但同样是这种将画廊、艺术机构、艺术作品、艺术家、拍卖行、买家及其他艺术消费者整合在一起的平台,在参与组织、盈利模式、行业标准、团队建设等方面,北京和香港却存在着很多不同。如果在圈子内部博览会之间的竞争还属于小打小闹的份额争夺战的话,面对日益激烈的亚洲艺术市场中心之争,北京与香港之间的竞争似乎更注重模式上的优劣取舍。
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早在2010年,佳士得亚洲区主席叶正元就表示,内地的艺术品市场要发展,可能还需借鉴“香港模式”,“香港模式”很可能就是内地未来艺术品市场模式的蓝图与指针。黑国强也撰文表示,“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制度还是需要参考西方的做法,博览会应该用一个企业的方式去经营,有董事局的制度,有投票、有推荐,有专家做负责人”。在国际艺术品博览会上,香港走的完全是西方的路子,各个博览会的规划、设计、具体操作以及运营管理都是按照西方的程式。尽管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在艺术品市场整体发展较为落后的亚洲市场,面对各种“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香港的这种经营模式似乎并不十分流行。内地关税风波之后,几家大拍卖行和画廊纷纷开展香港业务,一些重量级艺术家也将工作室南移至香港。在这样的形势下,香港比原先作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北京显得分外热闹。
香港作为自由港,有着先天的艺术品发展优势,但其国际视野与成熟的经营理念与发展模式也正是内地发展所缺失的内容。面对香港取代北京成为新的“亚洲艺术市场中心”的野心,内地迫切需要向香港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了。按照西方与香港的经验,博览会、拍卖、古玩店、画廊这些均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博览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不少人认为,内地想要保住中心地位,首先必须复制香港的国际艺术品博览会模式,栽起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可是,又有人担忧,香港的模式是否真的就适合内地的发展,或者说,将香港模式复制之后,怎么能保证具有强大的文化同化力的内地不令其变成另一个“特色”。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但是,作为“拿来主义”的优秀践行者,内地想要逆水行舟赢得胜利,对博览会模式的改革已然势在必行。
纠结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今年5月在香港举办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吸引了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266家艺廊参展,67205位观众参与,在艺术和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成功举办的最大型国际艺术品博览会。相比之下,差不多在北京同期举办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虽然从成立之初就主打国际牌,但其国际化路程似乎走得并不顺畅。主办方宣称这次中艺博有全球60家画廊参展,然而本土与国际画廊的比例却为5∶1。即使是参展的国际画廊,专业人士称其官网公布的也就是一家常驻798的意大利画廊、一家瑞士画廊、一家乌克兰画廊、两三家日本画廊、十来家韩国画廊。因此有评论说,这样的阵容如果能够称之为“国际”的话,那么这样的“国际”未免太寒酸了些。
但凡遇到涉外的事情,国人抱定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宗旨,总要讲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但是,对于这种全球视野的国际艺术品博览会来说,真的需要有本土性吗?国际艺术品博览会是面向全球的艺术审美与产业经营活动,针对的买家来自世界各地,大家过来是为了看本土的东西吗?
4月份举办的“艺术北京”博览会,继续秉承其“立足本土,完整亚洲”的理念,一方面深化博览会与中国本土画廊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将触角全面伸向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和欧美国家的画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SHContamporary)也宣称要以现有的资源整合中国画廊、亚洲画廊与部分欧美画廊。针对这样的博览会模式,有人评论,一个博览会在没法做到国际化的时候,才会向本土化伸出橄榄枝。从艺术北京的交易情况来看,本土画廊成交明显要比国外画廊红火。而作为这种国际化艺博会,让国外画廊感觉水土不服是有问题的。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需要的是国际视野,本土化只是主办方的一个特色,而绝非主题。内地艺博会的国际化水平着实需要提高,而这是需要向香港学习的,这点必须学并且完全可以学好。
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对一个艺博会的评价,体现在参展画廊的数量和质量,体现在参展艺术品的品质,也体现在最后的成交额。艺博会是艺术与商业的统一,参展作品体现着艺术审美,成交额则成为艺博会成功与否的量化标准。艺博会是艺术品的一级市场,画廊应该是博览会的主角。5月份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只吸收画廊,整个博览会上看不到拍卖行的身影,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画廊的交易盛会。
在西方与香港的理念里,艺术品博览会的主要功能是交易与交流、展示与展览,是为了推进艺术的发展,具有学术鉴赏和媒体宣传的意义,因此,香港模式下的艺博会是将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业态形式与运营环节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而内地颇受争议的一点正是艺博会与二级市场拍卖行的牵手。即将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就将出现北京保利、北京翰海、苏富比(北京)三大拍卖行齐聚的局面。而之前的内地艺博会上,保利、匡时、荣宝等拍卖行就是常客,纷纷在较好的展位开设拍卖预展专区,为各自的拍卖预热。
内地艺术圈二级市场倒挂一级市场已被专业人士诟病很久,内地以画廊为主的一级市场明显弱于以拍卖为主的二级市场,在艺术圈以及媒体视野内,拍卖业占据了市场太多的风头,各种新闻各种声音都围绕着拍卖行展开,本来应该坐首席的画廊却暗淡无光。及至以一级市场画廊为主角的艺博会,拍卖行就应该彻底扮演好配角,为画廊让开地方,作为一级市场龙头老大的艺博会务必不能使拍卖行喧宾夺主,旗帜鲜明地支持画廊的发展,除却成交额的考量外,艺博会的意义也正在此。
一二级市场倒挂、拍卖行一家独大的问题本来就是内地艺术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到艺博会上,必须引进香港以画廊为主的运营模式,这点同样务必学也完全可以学好。
体制,又是体制
香港艺术品市场魅力十足,国际知名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收购了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品牌越做越大,完全企业化的经营模式也使利益分配条分缕析。但类似这些关涉到牌子和利益的问题,内地却一直纠葛不休,体制弊端已然成为绕不过去的坎儿。
根据相关规定,民营企业办展览是不能使用“中国”字样的。民营企业要想使用“中国”二字,必须挂靠在文化部某个下属单位的名下申请批文。由于博览会中的利益之争,尽管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通过多年的举办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但由于民营企业的身份,在与国有单位合作过程中纠纷不断,甚至在2007年还出现过两个一模一样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撞车”的闹剧。
其实在西方与香港,甚至于像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这样的著名博览会都是由民营企业一手组织操作的。内地的“艺术北京”的操作方式就更契合于这种国际通行的方法,因为不涉及“中国”字样,“艺术北京”无需经过文化部来办理批文,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其规模水平发展也很迅速。
尽管在审批上有严格的限制,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立法与规定,各种艺博会还是一哄而上,浮躁上位,没有摸清市场规律就盲目上马。在北京还出现过5个同类型的艺博会混战的场景,这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同等定位、规模、档次的艺博会只能扰乱艺术品市场,将艺术品搞成地摊货。一家画廊不可能三番五次的参加艺博会,国外的艺博会也不会总往中国跑,找不到画廊参与的艺博会往往饥不择食、鱼目混珠,甚至几个艺术家搭个草台班子就敢号称“国际”一窝蜂搀和进来。
至于将拍卖二级市场引入到艺博会的问题,内地也有解释,不少人认为,尽管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不正常,但是内地既已发展至此,也只好继续顺应市场做下去。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就说,二级市场的参与也有助于扩大艺博会的影响,“在这点上,我们没必要过多去想西方的常态,只能因地制宜。可能会有人说我们不择手段,但我们确实是在创造一种可能性,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画廊”。
这种一味对于可能性的信赖,与其说是对未来的期许,倒不如说是对现状的无奈。但是,基于二级市场过度参与的现状,也只能以任重道远的心态来争取快刀斩乱麻,即使艺博会不能完全摈弃拍卖行,也要加进些进步的因素。即将开始的中国艺术产业博览会拍卖板块就将汇集保利、瀚海、苏富比三大顶级拍卖机构,首创“保税拍卖”的艺术品交易新模式。这种通过国际、国内高端拍卖机构促进艺术品与市场的对接的艺博会模式,也不失为一种探索利用艺博会实现艺术品交易的新途径。
对于体质的弊端,不能期望一天之内打破所有壁垒,造就出中国的“巴塞尔”。但是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日渐红火,画廊和艺术家都需要通过更大的博览会展示作品,通过这个平台结识同行与买家,在现实压力下,艺博会的体制问题终会得到解决。因此,体制问题并不能阻碍香港模式在内地的复制。
内地艺术品市场毕竟刚刚起步,尽管出现了关税风波等问题,其发展的势头仍然不可阻挡。就在内地拍卖行纷纷开展香港业务的同时,世界拍卖业大佬苏富比却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组建了苏富比在亚洲的首家合资公司——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新公司将于9月27日在中华世纪坛正式揭牌,并于当晚落下苏富比内地拍卖的第一槌,为中国艺博会的拍卖板块揭开序幕,这不是反攻,这是慧眼识珠的创举。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里头有土壤的问题,也有气候的问题,更有栽种者的问题。但是,只要经过了土壤培育和育种选种,改良了生存环境,配备上合格的栽种者,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橘生淮北也是橘。经过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改革,香港国际艺术品博览会模式完全有必要也有希望在内地复制成功。
来源: 《艺术品鉴》杂志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