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42:36 热度:762
当开始这个选题时,我在设想,作为80后,甚至90后一代的青年艺术家,其所生存的时代与上一辈的艺术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没有上一辈艺术家所受的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正如在隋建国接受雅昌艺术网的采访中所说:“我们这一辈的青年艺术家所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二是确立艺术的主体性。”对隋建国及其前一辈的艺术家来说,生命也好,艺术也好,都逃脱不了大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的束缚。但当代的青年艺术家没有那么这么一道墙非得推翻,也没有什么东西非要确立,所以他们的生存,会显得更难,因为没有目标,所以会迷失方向。在这个资本占据主导,给予艺术家充分自由的时代里,对艺术家的要求似乎就是敢闯敢做: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的想法够新,够创意,这个时代就能帮你实现。在这个无限自由的时代里,作为青年艺术家一方面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一方面又面临着资本的诱惑,如果没有把持住,那么很可能就会被裹挟而去,所以当下时代里的青年艺术家需要更多的关心与扶持。
然而,当开始着手选题的操作,听到来自艺术家们自己的声音之后,我突然发觉,其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对象是所有的人,对青年艺术家所存在的生存困境与资本诱惑,对前一辈的艺术家,尤其是还没有通过市场认可的艺术家们也是一样存在的。大家都在这个时代共生共存,中坚艺术家们似乎已经不存在生存的压力,但在抵御资本的诱惑上却要更加的费神;青年艺术家在生存方面可能会过的很苦,但却能拥有更多的创作天地和可能性。
选题的初衷是在当代这个社会背景下,青年艺术家需要怎样的帮助、扶持、提携,但或许只有自己走自己的路,虽然坎坷,虽然辛苦,青年艺术家们才能为自己的艺术找到出路。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隋建国说:“现在的青年艺术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困难,但却有很多的机会。”正如邱志杰的学生也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所说:“反正饿不死,所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艺术。”
原来设定的命题在自己不断地深入了解之后却成了一个伪命题,可是选题还是需要完成,作业还需要呈现,那么,就来说一说受访者们的故事吧,虽然每个故事都不同,但却一样的生动,正如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虽然有着不一样的时代,但却是一样的困难。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这是董文华歌里的1992年中国的故事。对中国来说,90年代初期是改革的春风开始刮到沿海,并逐渐刮遍全国的一个起始,而巧的是,我们接下来的几个故事,也都发生在90年代刚刚开始的时候。对艺术圈来说,改革之风在此时也开始有了征兆,艺术市场开始兴起,艺术家找到了自己的另外一条出路。
故事一、邱志杰:老栗是我艺术上的贵人
20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邱志杰参加了10月份在杭州参加了“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并在上面发了言,发言完毕,底下一位“老头”(严格意义上应该是一位中年人)起立带头鼓掌。然后他问身边的许江(当时是浙江大学的青年教师),“这个小孩是谁?”许江回答:“他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领袖,你一定要去看看他的作品。”这位“老头”便去到邱志杰的宿舍看了他的作品。“老头”回去以后,给邱志杰写了一封信说:“这次在杭州见到你是我这几年最激动的一件事情,收到你的资料后,我拿着你的资料就去机场追奥利瓦,想把你塞进那届威尼斯双年展,结果没追上,但是我确切地可以把你放在“后89中国新艺术展”里边。”于是,邱志杰便成了“后89”里边最年轻的艺术家,而这位“老头”便是当代艺术的教父:栗宪庭。
邱志杰应该能够被称作幸运的,有了一位好的伯乐在其刚刚出大学时就发现了他,接下来便有了各种展览机会,卖作品的机会,还有策划各种新媒体、实验性的展览的机会。而邱志杰在这些年作为国美老师,作为策展人的多重身份中,也是一位好的导师,在扶持后辈的青年艺术家上不遗余力。除了在物质上尽可能的帮助青年艺术家,邱志杰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我觉得我能够给予青年艺术家最大的帮助是精神上的,有了这种精神上的安全感,会比较从容面对他的艺术,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扎过去。”
故事二、隋建国的艺术启蒙老师:刘栋伦
1972年,在隋建国16岁时,成了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的工人,当时的他以为自己的一生也就如此过了,于是便在工作之余拜在了刘栋伦膝下学习中国画,这是隋建国艺术的启蒙老师,在刘栋伦这儿,隋建国不仅仅学习到了基本的国画技巧,更多的是领略到了中国画中的文人精神与情怀。在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下,隋建国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抱有任何期望,只是想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余找点儿有意义的事情做。但刘栋伦却告诉隋建国,如果他只是想学一门技艺,不必跟他学。这让隋建国对艺术有了最初的理解和认识,艺术不是一门手艺,也不是一项工具,当你认真对待艺术时,它也会认真的对待你。于是,在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后,隋建国从零开始,学习素描、色彩,决心考美术,上大学,81年,隋建国圆了梦,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又在1986年,考上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接下来留校任教。
接着,隋建国开始自己筹划展览。也是在20年前,隋建国与央美的两位同学共同筹划的《方位’92三人展》在美院画廊开幕。89年新潮美术运动之后,艺术的改革之风有被打压的趋势。隋建国所在的中央美院在新潮美术运动中不是主角,为了声援改革的声音,三个人自发组织了一个展览,该展览后来分别在四川美院、中国美院展出。慢慢地,有藏家开始对隋建国作品感兴趣,开始收藏他的作品,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隋建国卖一幅作品就足够其创作几年,也不再愁没有展览,没有画廊代理,刚刚在佩斯做完自己艺术创作回顾展的隋建国,又将自己的工作室对外开放,这次,他希望做的是扶持青年艺术家的项目。
故事三、马秋莎:宋冬是我幼儿绘画的老师
90年代初,上小学的马秋莎报名参加了幼儿绘画班,那时还是青年艺术家的宋冬是这个幼儿绘画班的老师,负责教马秋莎他们儿童画。在绘画班另外还有一位校长,是比较权威的一个人物,许多家长都会排着队找校长让他为自己的孩子看画,马秋莎的妈妈也是这其中的家长之一。有一次排了很长的队之后,马秋莎的妈妈终于能够让校长讲评一下马秋莎的画,这位校长不太经意的看了一眼之后说道:“这个孩子画的太怯了,我看她在绘画上没有什么天赋。”听了这话,马秋莎妈妈心灰意冷,打算让马秋莎放弃学画了。当天放学后,马秋莎妈妈推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刚巧碰到了宋冬,反正也闲来无事,便拿出马秋莎的作品给宋冬看,宋冬看过之后,说“我觉得她画的挺好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你让她跟着我学吧,我来带她。”于是马秋莎就一直跟着宋冬学习绘画,一直到了初中。
马秋莎上初中后,报名参加了正规的绘画班,而此时宋冬也开始忙着做各种展览,虽然此时两人的师生之情没有继续延续,但在晚上学习之余,马秋莎依然会跑去找宋冬让他讲评自己的画,常常是马秋莎绘画班的老师说不好的画,宋冬却说好,而绘画班老师说好的作品,宋冬却不一定会表扬。在宋冬这儿,马秋莎的画不是简单的被当做一幅幅为了应付考试的作业,而是一幅幅的作品,所以他的评价标准与其他绘画班的老师有着很大的区别。马秋莎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在破除所谓的概念化、标准化上面,宋冬对我影响很大,让我从小便学会了去质疑身边所有的东西。”
每一位艺术家在成长之路上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与困难,如果比较幸运地像邱志杰一样有一位发现他的伯乐,像隋建国一样有一位告诉他如何对待艺术的启蒙老师,像马秋莎一样有一位教会她质疑精神的领路人,对艺术家来说自然非常难能可贵。但观前两位的艺术道路,最终却都是由自己选择,相信作为青年艺术家的马秋莎也将如此,每一位青年艺术家所面临的困难都会有所不同,但坚持、努力、勤奋却应该是每一位成功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品质。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罗书银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