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29:00 热度:801
20世纪风起云涌的100年,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众多光辉的名字,但在这些名字背后,又有多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被淹没在乱世的风云中?4月13日,“刀笔生辉——罗映球版画艺术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一个沉埋历史的名字走进人们的视野。
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为学术定位的关山月美术馆,其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对淹没在历史中的20世纪重要艺术家的发现和研究。此次展览的主角广东籍画家罗映球正是其中之一。作为我国版画艺术生涯最长的画家之一,罗映球画展是中国美协确定的“2011中国版画年”系列活动之一。
见证中国新兴版画历史
罗映球是一个勤奋高产的版画家,据不完全统计,一生刻制版画作品千余幅,其中的《百牛图》、《嘉应风光》更是鸿篇巨制,作品长度达10米以上,创我国版画乃至世界版画之最。由于他一生都未离开过兴宁家乡,且作品题材以表现家乡风光为主,其影响力和宣传度相对较小,尚未引起业界关注。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岭南风情。
著名版画评论家齐凤阁认为,我国现代版画的研究成绩不菲,但是缺少对个案系统深入的研究。罗映球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参与新兴木刻运动,见证并亲历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过程,是我国版画艺术生涯最长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生动地反映着老一代版画家的特点:紧跟时代步伐,忠实反映生活,用画笔记录历史,题材选择有鲜明的现实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来纪念2011中国版画年,无疑是非常恰切的。
据悉,“2011中国版画年”系列活动将持续一年,其中在深圳举办的活动还包括中国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当代版画的语境与转换——中国当代版画发展论坛”、全国中青年版画家文献展等。
70余载操刀向木
作为曾经参与“新兴木刻运动”的老画家,罗映球的艺术生涯要从1936年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第一张木刻作品开始,此后一直到逝世的2006年,70余载他始终坚持创作,逝世前两个月仍操刀向木,见证并亲历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历程。但由于一生没有走出广东,所以对于很多木刻爱好者来说,罗映球还是个陌生的名字。
罗映球之所以走上木刻创作道路,得益于他任教期间,结识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著名版画家罗清桢。当时的罗清桢得到鲁迅先生的欣赏,在木刻方面已经非常活跃,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在他的影响下,罗映球开始了木刻创作。在当时找一套正规雕刻刀都不容易的兴宁山区,初涉木刻的罗映球就是从罗清桢那里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套木刻刀。关于木刻创作,罗清桢曾写道:“我要以钢刀代替笔,与所有的中国热血青年一道,共同揭发社会的黑暗,暴露现实……达到我们真正的民主的实现。这个愿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实现。”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罗映球走上了木刻道路,并在1942年罗清桢去世后,仍然沿着他指引的木刻道路一路前行。
在战火纷飞中成长的艺术
据罗映球的儿子罗秋帆回忆,父亲虽然一生未曾离开粤东北,但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和身在上海、杭州的兴宁籍木刻家陈铁耕、钟步清等人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并通过他们了解外界的信息。所以,罗映球的木刻创作,一开始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
和很多老艺术家一样,受到时代使命的感召和艺术创作大环境的影响,罗映球早期的木刻创作有着鲜明的抗战木刻“为武器,为工具”、“文化刀笔”的性格特点,在题材内容方面以抗战生活作为自己主要的创作题材。
罗映球的版画有着鲜明的现实性,往往和自己经历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1939年6月汕头沦陷,日寇对兴梅地区进行了飞机轰炸,历时近一年,有时候一天达到两三次。罗映球的母校也遭到轰炸,被迫迁校。为此,罗映球创作了《抢修敌机炸毁的桥梁》。
罗映球的艺术创作,是在现实的斗争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这些早期的木刻作品,带领观众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投身岭南的田园吟唱
新中国建立以后,罗映球的版画创作进入高产时期,1955年的《把青春献给农庄》、1958年的《水口大桥功底》都表现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
“文革”期间,罗映球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他让家人在探望他的时候,暗地里给他带来小刻刀,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粗糙的小木板刻一些小品,内容就是自己居住的房屋和生活的小角落。和许多艺术家一样,这几乎是他创作的空白期。“文革”之后,当他重新拿起钟爱的刻刀时,也许是人生际遇的感怀,也许是艺术观念的变化,他不再刻画那些歌颂题材,而是把目光转向风景。作品中渐渐少了“人”的内容,转而刻画大自然的风景。
罗映球一生生活在粤东北的兴宁客家,刻画了大批家乡风情场景的色彩版画,既具浓郁的地方韵味,也充分体现了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经过几十年的“革命美术”、“社会美术”的创作,步入新时期的罗映球逐渐从“美术运动”和“运动中的美术”中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自己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又具有典型岭南情韵的版画艺术风格。其中,晚年两件重要的代表作品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一是巨幅长卷作品《百牛图》,刻画了代表着客家人勤劳质朴、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顽强精神的130头“老黄牛”;其二是同样的巨幅长卷作品《嘉应风光》,描绘了包括原兴梅地区的粤东专区,现为梅州市辖区内的主要山水胜迹。
来源:深圳新闻网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