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21:31 热度:734
一.徐悲鸿与“大陆早期画家群落”
老油画市场板块中,第一代画家最多。第一代画家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在民国初期求学海外,大多回国办学、积极引进西画。在“中国油画家总成交额排名”前50位中,第一代画家占11席,分别为:留法的颜文樑、徐悲鸿、潘玉良、林风眠、常玉、吴大羽,留日的陈澄波、关良、廖继春,留美的朱沅芷,另有上海美专的创办者刘海粟。第一代油画家中,以“民国画坛三重臣”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的影响最大。他们不仅分别执掌民国最著名的三所美术学校:北平艺专、上海艺专、杭州艺专,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大陆从事创作和美术教育,对新中国美术影响深远。目前,在留守大陆的第一代油画家中,“三重臣”的市场认可度最高,尤以徐悲鸿的地位最为显著。
徐悲鸿对中国美术的贡献,是引进和发扬了“现实主义”。
1916年,徐悲鸿在“明智大学”任教,得康有为赏识,在其支持下赴日本研习绘画。回国后,他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中,改良中国画的呼声高涨。康有为力推五代两宋绘画的形似之作,蔡元培则建议中国画家“采用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深受二者影响的徐悲鸿,以写实为至高理想,主张“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作物必须凭实写”。他1919-1927年旅欧期间,刻意回避法国流行的现代派艺术,只关注学院中的写实风格和历史画。他向著名学院写实画家达仰·布弗莱求教多年,获得了高超的写实技艺,成为第一代油画家中的佼佼者。他1925年在上海举办个展时,康有为称其:“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
徐悲鸿1927年回国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
他作于1928-1930年的《田横五百士》,借田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抨击媚外求荣者。他作于1931-1933年的《徯我后》,以穷苦百姓在大旱荒年渴望云霓,反映国破家亡时人民的焦灼。两画一起高悬于中央大学礼堂,有人密报当局说他影射政府、蛊惑人心,他得知后大笑道:“这正是我作画的目的!”抗战期间,徐悲鸿作品的现实意义更强。他1940年在印度国际大学所作油画《愚公移山》,是用古老传说鼓舞人民的抗战斗志。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因为与民主救亡运动相呼应,成为1930年代后画坛的主流。
徐悲鸿的多件高价油画,即完成于留学和抗战期间。前者包括以5388万港元成交的1924年作《奴隶与狮》,后者包括以7200万港元成交的1939年作《放下你的鞭子》、以2496万港元成交的1939年作《珍妮小姐画像》、以3300万元成交的1940年作《愚公移山》。
徐悲鸿的至上地位,得益于他建立的美术教育体系。
徐悲鸿1927年旅欧回国后,便与田汉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美术科主任。1928-1945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7年之久。1946年,他执掌“国立北平艺专”,受中共之托将其建成了红色艺术基地。1949年,他被周恩来亲自任命为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因为领导过数所中国重要美术院系,开创了影响广泛的“徐悲鸿学派”,成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美术教育家和画家。徐悲鸿弟子遍天下,旗下大批富于严谨态度的艺术家,是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中坚。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中央美院的长期办学思想,也为国内绝大多数美术院校遵循。
徐悲鸿因为在美术界身居要职,作品向来被藏家看重。
1939年,徐悲鸿在新加坡举办赈灾画展时,新加坡总督称其素描功夫东方第一,加之陈嘉庚等名流支持,展览空前成功。他1942年在大理义卖,一幅马300元,当时市场上一匹上等好马仅值80元。1993年内地拍卖业兴起后,徐悲鸿作品大量上拍。截至2010年7月,其作品已成交2988件,总成交额25.51亿元,在中国所有兼事油画和中国画的画家中,位居榜首。徐悲鸿作品市场中,油画占有很大比重。相对于中国画,他的油画数量少、功力深、精品多。2000-2009年,其油画仅上拍80余件次,不足国画数量的1/10。但总成交额3亿余元、接近国画的1/2,均价438万元、是国画的5倍。在他个人成交价前10件次中,油画占6件次。
相对而言,“三重臣”中另外两位的市场要低迷许多。
刘海粟创建的“上海美专”,是民国最著名的私立美术学校。他一生伴随“上海美专”和后继的“南京艺术学院”,门生遍及海内外。他病逝后,国家教委和文化部在唁电中称之为:“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谢海燕评价说:他的大泼墨与大泼彩,是在传统绘画中溶入油画光色的新中国画;他的油画,是在西方线条色调中融入中国画笔墨的新油画。不过,由于其泼墨泼彩技法易于仿效,致市场多有赝品;他年长寿高,作品丰富,不乏应酬之作。特别是评论界对他褒贬不一,影响了买家的投资信心。至2010年7月,刘海粟作品共上拍2805件,成交率仅53%,总成交额2.58亿元,均价仅17.6万元。其中油画在“中国油画家总成交额排名”中位列第31,均价157万元。
林风眠是“中西融和”的开创者,他1926年留法回国后,先后任最高国立艺术学府“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校长。他1938年被迫从“杭州艺专”去职后,执着于绘画形式的探索,尤其晚年定居香港所创“风眠体”,打破了中西艺术的严格界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比较他和徐悲鸿的功绩说:“徐悲鸿用西洋艺术观念改造了中国画,使之得到发展;而林风眠用中国传统艺术观念改造了西洋画,使之得到传播”。不过,林风眠在大陆的影响力远不及徐悲鸿,加之他1937年随学校内迁时大批油画丢弃、“文革”中大部分画稿遭掠或自毁、1977年出国前将100余件作品捐献“上海中国画院”,所以早期作品市场流传很少。至2010年7月,其油画成交63件,成交额1.54亿元,仅为总成交额的1/10。
由于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的至尊地位,10余年来,其作品以不断改写的价格纪录,稳据中国油画市场制高点。他的市场行情不仅在“民国画坛三重臣”中遥遥领先,更让其他留守大陆的第一代油画家望尘莫及。这种状况,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二.赵无极与“境外华人画家群落”
老油画家中的一部分,长期活跃于大陆以外。第一代境外油画家,包括长期活动于欧美的潘玉良、常玉、朱沅芷等,长期活动于台湾的陈澄波、廖继春、杨三郎等。第二代境外油画家,包括长期活动于欧美的赵春翔、朱德群、赵无极等。第二代油画家生于1910年代前后,大多求学于国内新兴美术学校,在民国后期登上画坛。毕业于“杭州艺专”的第二代油画家在海外影响最大,他们秉承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思想,作品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因素。目前,在“中国油画家总成交额排名”中,定居法国的第一代画家常玉列第7位,定居法国的第二代画家赵无极、朱德群分列第1、第6位。三者可谓“海外华人画家三宝”。
赵无极不仅以13.18亿元的总成交额居所有油画家之冠,而且高价作品最多,目前超过千万元的达31件。
赵无极在西方发现了中国,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抽象绘画。他1935年考入“杭州艺专”,既不愿接受传统中国画观念,也反感来自巴黎美院的“精确再现画法”。他毕业留校后的首次画展,便体现出西方现代派画家马蒂斯、毕加索的影响。1948年,他赴巴黎,与众多抽象派艺术家结交。从1951年起,他受“蓝骑士派”画家保尔·克利影响,完全脱离了具象。1957年,他在美国接触到更自发的“纽约派”绘画后,表述和宣泄变得更加直接。为了不含暗示性,他将作品题目改为《绘画》或《构图》。两年后,他为了让观众直接体验作品意境,索性直接以创作日期命名。整个1960年代,他的作品笔触激烈、极富运动感。1970年代,他的画幅加大、技巧酣畅、色彩鲜亮、中国画的环式构图增多,画面既扑朔迷离、又静谧祥和,如入天人合一之境。
赵无极的高价作品集中在1950-1960年代,其中超过千万的有:1952年作《处处闻啼鸟》、《Bateaux au claire de la lune》,1954年作《庆典村庄》,1956-1957年作《HOMMAGE A TOU-FOU》、《大地无形》、《Nous Deux (We two)》,1958年作《构图第八号》,1959年作《14.3.59》、《4.4.1959》、《19.11.59》、《14.12.59》,1961年作《7.4.61》,1962年作《26.4.62》、《25.5.62》,1963年作《19.7.63》、《15.10.63》,1964年作《17.4.64》、《17.4.64》,1965年作《02.01.65》、《1965.10.25》,1967年作《22.2.1967》,1968年作《1.4.68》,1969年作《5.12.1969》、《25.09.69》等20余件。
赵无极因为响应西方现代艺术,赢得了西方的认可。
1949年,赵无极举办赴巴黎的首展,“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贝尔纳·多里瓦尔作序称赞他:“富有中国的内涵、兼具现代和法国的特色,成功地揉合了两种风格”。他1964年加入法国籍,作为“将中西方艺术结合得最完美的人”融入了巴黎。1976年,“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设专厅陈列他的作品;1981年,法国外交部为他举办个展,先后到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巡回;1993年,密特朗总统亲自授予他第三级荣誉勋章;2002年,他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在法国,他是与长城、孔子齐名的中国文化符号;巴黎的荣古瓦街,因为拥有他的宅邸和画室而著称。
从1980年代,赵无极的影响传至国内。
1983年,赵无极应文化部之邀,在中国美术馆和浙江美院(原杭州艺专)举办个展。1985年,他应邀到浙江美院讲学。1997年,他随同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1998年,朱镕基总理访法,希拉克向他求画作为礼品。1999年,中国文化部、法国外交部为他主办“绘画六十年回顾展”,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氤氲化醇,融合创新”,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展序中说:“赵无极洞彻两大民族的天性,集二者于一身,既属中华、又系法兰西。他的艺术吸取两国文化精粹,深得其中三昧”。
赵无极成为“华人西画市场”的领军人物,得力于“法兰西画廊”的运作和港台两地的热捧。
“法兰西画廊”是法国最大的私人画廊,70多年来仅选定28位画家长期运作,使之成为世界级画家。赵无极1957年与其签约,是仅有的亚洲画家,画廊为他在日本、美国及中国京、沪、台等地主办过大量画展。1970年代,他已成为法国最杰出的中国艺术家,作品被许多著名博物馆收藏。台湾在1990年代成为华人西画拍卖中心,“苏富比”、“佳士得”、“罗芙奥”都以华人艺术拍卖为主轴,加之画廊推动的抽象绘画潮流,赵无极、朱德群等行情一飞冲天。1990年代末开始,“苏富比”、“佳士得”相继在香港开展西画拍卖,以海外华人作品卓有成效。新世纪以来,由于海内外资金联动,赵无极作品在港台出现大量高价。他的31件千万级作品中,成交于“HK佳士得”19件、“HK苏富比”3件、台湾“罗芙奥”6件、“金仕发”1件、“景熏楼”1件。
另一位著名海外华人画家朱德群,和赵无极有诸多相似之处。
朱德群1941年毕业于“杭州艺专”,1949年到台湾任教。他1955年定居巴黎,1980年加入法国籍,1997年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朱德群交融中国古代绘画和现代抽象艺术,油画带有中国书法特质和山水画意趣。迄今,他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50余次,作品被欧美20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朱德群与法国及台湾的多家重要画廊合作,在两地拥有稳固的收藏群。2006年,他的《红雨村;白云舍》以2588万港元成交,比赵无极略高一筹;2009年,他的《雪霏霏》以4546万港元成交,也略高于赵无极的价格纪录。目前,朱德群作品有254件成交,总额达5.13亿元。
旅居海外的第一代画家常玉,也是中国油画的高价创造者。
常玉1918年到日本进修,1920年赴法国长居巴黎。他融中西绘画于一体,线条简约、色彩单纯,作品以静物、风景、动物为主,尤喜画裸女。他生前穷困潦倒,1966去世后作品成捆拍卖,每件仅几百法郎。1980年代,欧洲和台湾画商发掘出其作品价值。2005年其《四裸女》以1636万港元成交后,价格在港台急速攀升。2006年,其《青花盆与菊》等3件作品成交价超过2000万元;2009年,其《猫与雀》等3件作品成交价超过3000万元。
三.吴冠中与“大陆意象画家群落”
大陆意象画家群落目前并不很引人注目,但潜力巨大。第一代油画家从西方同时引进了“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风格,前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倾向于内容,后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倾向于形式。在1930年代之前,二者势均力敌。抗战爆发后,由于宣传救亡之需,写实画风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为工农兵服务的需要,写实手法统治中国画坛数十年,而现代主义被当作“形式主义”加以批判。进入新时期后,大陆美术创作走向多元,现代主义的形式探索复苏,意象油画成为其成功代表。
在大陆老画家中,吴冠中的意象油画最为杰出。
吴冠中曾因选择“现代主义”,屡遭磨砺。他于1936年考入“杭州艺专”,受教于林风眠、吴大羽等欧派教师,爱上了塞尚、梵高等西方现代派画家。1946年,他留学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现代派画家苏弗尔皮。1950年,他怀着“用艺术震撼社会”的理想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但当时的美术主流是为政治服务的“写实主义”,与他带回的艺术形式规律正好相反,他所喜爱的现代派艺术,成为学院反对的“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堡垒”。1953年,他被调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水彩之类的纯技法课程。两年后,他又调往北京师范大学,创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
吴冠中因为不愿接受别人的“美”,只得独辟蹊径。
1950年代末,吴冠中彻底投入到“不起眼”的风景画,与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相比,他的风景画充满激情。1964年,他调往中央工艺美院,1970年下放到河北获鹿接受“再教育”,他在稻田村落里寻找素材,在藤蔓花叶间摸索形式美规律。1973-1978年,他先后到江苏、安徽、四川、山东、浙江、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写生,作大量油画。目前市场上的吴冠中风景油画,多完成于1970年代。价格最高的5件是:以5712万元成交的1973-1974年作《长江万里图》,以3920万元成交的1975年作《木槿》、以3168万元成交的1973年作《北国风光》,以3080万元成交的1975年作《坦桑尼亚大瀑布》。
吴冠中的美术史地位飞跃,从1970年代末开始。
思想解放运动伊始,西方“现代主义”是美术界摆脱禁锢的有力参照,吴冠中的唯美意识具有了强烈的批判意义,也最先具备了前卫倾向。1979年,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个展,展览还受邀到多个省份巡回,他随展览赴各地举办讲座。同时,他以大量激进观点,成为中国美术突破僵化的急先锋。1979-1980年,他在《美术》杂志相继发表《绘画的形式美》、《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的研究》、《关于抽象美》,最早公开谈论形式美问题、阐述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特别是他1981年发表的《内容决定形式?》一文,直接反对长期统治中国美术的“内容决定形式”原则,强调形式美的独立性。
吴冠中的油画,以写意方式走向了现代。
1980年代,他在油画里渗入中国画写意因素,其意象化表达,把油画的本土写意精神推向了新高度。吴冠中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不赞同“油画要姓油、国画要姓国”。至1990年代,他的作品古今技法任意而为、中西界限日益模糊。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会点上,建立起崭新的审美品格和审美趣味。他作于1980-1990年代的油画,有多件拍出高价,其中包括:以660万元成交的1980年作《江南乡居》、以660万元成交的1985年作《门户》、以650万元成交的1989年作《蒙马特》、以672万元成交的1990年作《夜》、以1232万元成交的1994年作《墙上秋色》、以728万元成交的1996年作《嘈嘈皆乡音》、以1104万元成交的1994年作《西双版纳村寨》等。
吴冠中在中国绘画的现代化潮流里,成为最后的大师。
从1990年代起,吴冠中殊荣频至。1991年,法国文化部为他颁发“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1992年,伦敦大英博物馆首次为中国在世画家办展,推出其个展。1993年,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为他举办个展,他获得“巴黎市金勋章”。1999年,中国文化部破例为在世画家办展,推出其个展。2002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的首位中国籍通讯院士。2003年,中国文化部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2007年,《吴冠中全集》出版,是国内为在世画家出版全集的首例。吴冠中也创造了艺术市场的奇迹。从2000年开始,其作品成为拉动中国绘画市场的主力。至2010年7月,其作品总成交额达20.52亿元,与徐悲鸿相差无几,单价超过一千万元的共18件。其中油画行情尤为突出:虽然成交209件、仅占总量的1/7,但成交额达8.30亿元,均价348万元。
2010年6月,吴冠中病逝,大陆意象油画群落的另两位老画家,很可能成为新的热点。
一位是与吴冠中同毕业于“杭州艺专”的苏天赐。他先后任教于“广东省立艺专”、“杭州艺专”。1951年后,他相继任教于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苏天赐说:“我每一幅画的立意,都有着东方和西方的成分,有时是东方的情趣、西方的实感,有时是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他多年倾心于中国画写意技巧,1970年代后期,从中国画的构图、笔法和意境等角度切入江南风景。因为他的艺术价值还没有被充分了解,目前在“中国油画家总成交额排名”居73位,均价不足10万元,最贵作品仅100余万元。
另一位是曾与吴冠中共事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的罗尔纯。罗尔纯1951年毕业于“苏州美专”,1959年进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受吴冠中的现代艺术观点影响颇深。1964年他调到中央美术学院,多年孜孜不倦于绘事。1980年代末,他的作品得到欧美认可,艺评家迈克尔•苏立文说:“罗尔纯的油画一扫中国画坛几十年的沉闷空气,以明亮的色彩和自然的变形手法,创造出极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在国内市场,罗尔纯迟迟得不到重新评价,目前在“中国油画家总成交额排名”居97位。
大陆意象油画家群曾长期处于美术界的“边缘”,但因为他们代表着中国绘画的新生力量,并适应现代性审美需求,未来将日益被藏家看重。吴冠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来源:顶层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