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6:42 热度:728
提要:画廊开成画店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在消费中投资,在欣赏中收藏本来就应该是我们坚持的方向。
几个月前上街,偶见一小画廊,便信步走入。画廊营业面积不过十余平方米,属那种破墙开店的沿街住宅,卖油画也卖国画,还卖书法。一面墙下,两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正坐在小櫈上画油画,好像是在摹某位欧洲画家的作品。我心中好奇,便与老板聊起。老板乃一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言语间对绘画艺术也在行。他很坦然地告诉我,两位小青年是美院的学生,在他这儿打工,所谓打工,也就是为客户临摹些画。我问青年,画一幅画能挣多少钱?小伙子们腼腆地笑了,说一般小画可挣50~100元,大一点的更多些。正说着,一中年妇女来取画,我瞄了一眼,好像是幅临摹莫奈的《睡莲》的,约有一米见方。妇女付了两千多元挺开心地走了。我便与老板开玩笑道:“生意不错嘛。”老板竟也笑了,然后很谦虚地对我说:“这儿说是画廊,实际只是个画店。因为是自家的房子,没有房租,所以成本也低。”
正说着,又有客人来取走了两幅画。老板招呼完客人后接着对我说,他卖的都是一些没有名气的画家的作品,主要是物美价廉。现在百安居里卖的行画大多在千元之上,他这些画总比那些行画强多了,而且价格也便宜,一幅30×50厘米尺寸的只卖千元左右,所以老百姓都能接受。我仔细看了看他卖的那些画,大多还是认认真真,规规矩矩的。老板见我没接他的话,连忙解释道:“其实我们从来也没冒充什么搞艺术的,一是因为自己喜欢,二来也是挣钱养家。您刚才看到了,还有一些画是客户指定临摹的,这些画大多只卖几百元,老百姓也就认个漂亮,图个便宜。现在那些大画廊里卖的原创油画,起价都在万元以上,那是卖给投资客的,普通老百姓哪里买得起啊!”
画廊本来就是卖画的专门店
我当时觉得这位老板有点了不起。
从这家小画廊出来后我想了一些问题,这家小得不能再小的画廊让我若有所悟,究竟是什么,一直没能想明白。直到不久前的上海秋季艺博会,看到报上一篇记者文章后,我才理出头绪来。
这篇记者文章以很专业很搞艺术很搞投资的口气,批评沪上的画廊业,认为除了这次参展的某某某几家画廊外,大多数画廊只能被称为“画店”。因为这些画廊只是靠卖画谋生的商店,既不懂艺术,更不懂投资,言下之意是这些画廊没有资格被称为画廊。这使我想起了那位将自己的画廊称为“画店”的老板,想起了他说的那句话:“我们从来也没有冒充搞艺术的。”这真让我有点犯迷糊了:画廊与画店不过一字之差,真有那么多讲究吗?只卖画的就叫“画店”,打着“搞艺术”“搞投资”旗号卖画的就叫“画廊”?可这就带出问题来了,好比你去肉铺买肉,本来只想买两斤蹄膀回来红烧。可卖肉的师傅先给你宣传了一番吃蹄膀的伟大意义和历史意义,然后又告诉你:猪肉属于大宗商品,养猪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因此肉价会随供求周期变化波动。为了投资理财,你应该在肉价低时多买一些,肉价高时你就有备无患了。碰到这样的事,你一定会厥倒:“哇,这肉铺怎么变成肉廊了!”所以西方人常自嘲“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其实,画廊还是画店本来就不是个问题。十几年前,上海的画廊几乎没有一家不承认自己只是个卖画的专门店的,也没有一家试图冒充艺术品推销机构或投资服务机构。但现在情况的确发生变化了。随着这些年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受前几年当代艺术疯狂炒作的影响,现在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画廊不把自己当画店了。特别是那一大堆的画家工作室,更是个个都把自己当作“搞艺术,搞投资”的了。一方面,他们拼命挥舞着“艺术”和“投资”的大旗,想让自己手中的画作卖出超额利润来;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商业目的和商业身份,甚至不屑于与那些靠卖画为生的“画店”为伍。他们认为自己更艺术,更专业,更上档次。如此一来,上帝他老人家就又看到人类在思考了。
本来,画廊经营有房租水电人工杂费,卖画赚钱也是天经地义。这与“肉廊”卖肉赚钱,“菜廊”卖菜赚钱的道理一样硬,没有什么说不出口的,更不是什么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事儿。在商言商,诚信经营,各人赚个人的钱就行了。就是那些画家们的工作室,你也可以公开说“卖画养家,挣钱发财”。根本用不着成天举着“艺术”“投资”的大旗舞来舞去,一来太累,二来也太忽悠人了。当今中国绘画市场这付惨淡的情景,至少有一半是这帮不想当画店的画廊以及这些只想“搞艺术”“搞投资”的艺术家们造成的。
艺术品必受市场法则的制约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谈过一个常识性的观点:在市场上销售,以换取货币或其它等价物为目的的所有东西都是商品。画廊里卖的画当然也是商品。因此,无论你为它冠以何种名称,将其意义宣传得如何高尚,它仍然只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然要受到商品规律和市场法则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必须具备使用价值。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就是它的使用价值。脱离了使用价值,世界上没有一种商品的交易目的仅仅是为了投资。这告诉我们:市场上的画都是用来卖的,而人们买画主要是用来看的。因此,投资并不是艺术品交易的基本目的。
第二,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是可以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的。而艺术家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其劳动力价值是需要用天才和时间来验证的。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并不具备投资价值,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使用价值。这告诉我们:在艺术家的才能没有被市场确认,以及没有得到时间的检验之前,妄谈任何一位艺术家作品的投资价值和艺术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类似于算命的行为。在这种时候舞动着“艺术”和“投资”的大旗,很像算命先生在舞动自己的招牌,形象很容易引人发笑。
第三,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的销售与推广力度有很大关系,但市场绝不可能接受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商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市场之手就会予以调节,如同这次让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崩盘一般。这告诉我们:在一个开放的流通的市场上,无论是画廊还是画店卖出去的画,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四,随着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首先是作为一种与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商品进入市场的,而不是首先以投资产品的形态进入市场。这告诉我们:艺术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离开了普通民众的参与,艺术品市场根本就不可能发育成熟。
第五,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艺术品也不例外。虽然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其价格变化,但它决不会因为你宣传了“艺术”,宣传了“投资”就变得更值钱。那种借着艺术品投资的名义拼命抬高价格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其直接后果就是将广大民众拒于门外。这造成了一种十分可笑的现象:一方面,艺术品市场变成了一个只有少数投资者参与的,由投机者和机构自炒自闹的一个越做越小的投机市场;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我们众多画廊,画家工作室坚持不懈地“做艺术”“做投资”,宁死不屈地不当“画店”,坚持只为投资者服务,只做投资客生意。连我们的艺博会都是年复一年地坚持“艺术=投资”的理念。这样,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成就了中国装饰画市场每年十几亿的销售额,而这些销售额中至少有一大半本来是应该由我们的画廊、由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人来分享的。现在却便宜了那些卖装潢材料的。我们越是起劲地吆喝“艺术”, 吆喝“投资”,他们的生意就越好!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的画廊、画家工作室是否会产生一种聪明过头的感觉呢?所以上帝他老人家真的笑出声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画廊开成画店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在消费中投资,在欣赏中收藏本来就应该是我们坚持的方向。毕加索当年以20法郎一捆的价格卖画时,包括他自己在内,根本没有任何人能想到今后他的画能卖出天价。但是我知道:当年买毕加索那些“捆画”的人肯定不是为了投资的。
来源:理财周刊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