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5:36 热度:747
工业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个名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大型美术作品回顾展日前在上海美术馆推出。在这个展览中,人们看到了刘海粟、林风眠、吴湖帆、陆俨少等前辈艺术大师所创作的工业题材美术作品。这样的作品如今已极为珍稀。
据主办单位透露,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为1949年至2009年间以工业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展现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同时也呈现了新中国美术发展演变的轨迹。展览作品主要是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深圳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刘海粟美术馆等的藏品。
为新中国建设成果“留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前辈老画家满怀对新中国的激情创作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工业建设题材作品。那些老画家,画国画的多少带着旧文人的气息;而画油画的多少有点儿“小资”,他们过去学的主要是欧洲现代绘画的技法和理念,让他们画工业主题作品有些勉为其难,但他们依然努力用画笔呈现时代的新气息。刘海粟的油画《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展现了上海南京路上工人游行的热烈盛大场面。陆俨少的《上海港》为俯瞰视角,构图奇峻,江面雾气蒙蒙,货轮的笛声仿佛飘出画面。林风眠的国画《轧钢》,从人物造型到形式构图都对传统形式进行了突破与创新,画面中的炼钢工人十分可爱。在颜文木梁的油画《造船厂》中,虽然依稀可辨工人们在钢筋铁索中忙碌的身影,但占据大幅画面的红色船体却使整幅作品透露出浪漫的情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吴湖帆的国画作品《原子弹爆炸》,这幅作品巧妙地以传统手法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画面上,吴湖帆用娴熟的没骨烘染法描绘了原子弹爆炸时不断翻滚、徐徐上升的烟云巨柱。据了解,1961年吴湖帆身患中风,体力不支,画作减少。但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时,吴湖帆连续看了几场原子弹纪录影片,又在《人民画报》上看到了彩色照片。经过数月的酝酿和实验,他终于在1965年创作完成这幅《原子弹爆炸》。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建国后,“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机床……都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而且也留下了种种足以引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工业景观。工业主题的绘画作品,成为表现人民当家做主、建设家园的重要载体。”这中间,中国画的转变最为典型。为了解决中国山水画也能画大画,也能表现社会主义建设题材,不少山水画家纷纷开始空间营造与透视技法的变革。一大批艺术家或在传统山水图式中加入如开山筑路、兴建水利的场景,或将建厂造船、工人新村作为山水景象,营构钢铁和建筑组成的丘壑,画出了许多有景有情的“工业山水”。
“集体创作”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历史产物
上世纪70年代,由陈逸飞、魏景山等集体创作的《开路先锋》、卢沉的《机车大夫》、潘嘉俊的《我是海燕》等作品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广廷渤创作于1981年的《钢水·汗水》,则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超写实油画的双璧。
当年与陈逸飞一起创作油画《开路先锋》的魏景山回忆道:“当年,我们这些专业画家都要下基层,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的。不仅穿的、吃的和他们一样,而且和他们一起干活,他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修复后首次展出的《开路先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画面上并没有署陈逸飞和魏景山的名字,“集体创作”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历史产物。“当时是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3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我和陈逸飞还特意去矿山体验生活。”魏景山说:“我们画了很多素描草稿,还拍了许多黑白照片。为了写实逼真,我们还特意画上了工人裤腰上挂着的哨子和钥匙串。这样还不够,画面上那位穿黄色背心的人物,我们还用了模特,是将画家周长江的形象和单位同事的哥哥——一位飞行员这两个人的特征结合起来创作的。”
来源:文汇报 作者:郑毓秀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