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1:19 热度:593
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于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12日起到17日,北京大学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设立季羡林先生灵堂,每日9:00~17:00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吊唁。昨日一大早,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门外排起了队,各界人士在这里等候赴灵堂追思。上午10时25分,工作人员开始悬挂季老的照片,照片中的季老身穿一件中山装,头戴一顶淡紫色毛线帽,面带微笑,身后的背景是初春低垂着的杨柳。淡淡的绿色衬托着那身简朴的中山装,老人那淡淡的微笑显得格外慈祥和健康。11时10分,百年讲堂拉起进场围栏,仅几分钟时间,前来拜祭的各界人士就已排起了50米长的队伍。虽然天气闷热,但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等着。有些人对于季先生的辞世非常悲痛,在季先生的遗像前跪地磕头表示敬意。
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通过不同方式向北京大学转达对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深切哀悼,委托北京大学向季老亲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季老独子季承:父亲走得很平静
季羡林曾与独子季承断绝关系13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半年,两人重归于好。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前日在博客上透露季羡林的最后时光。他说,最近几个月,季承一直在照顾陪伴季老,老人家的心情非常愉快,胃口很好,仍然酷爱吃胡萝卜羊肉饺子。
前一天还曾读报练字说笑
钱文忠回忆,10日下午,98岁的季羡林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为汶川广济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下午4时到4时30分,季承为父亲按摩了手臂。老人精神很好,谈笑风生。“季先生走得很平静。”季老唯一的儿子、74岁的季承接受记者采访时,声音在电话那头一度哽咽。季承介绍季老的离去没有任何征兆,头一天季老还是好好的,坚持读书、读报、练毛笔字,和身边人说笑。“11日早上,他突发了心脏病,我很快赶到了医院,当时他已经昏迷……”近一个小时的抢救也没有留住季老远行的脚步,老人不幸逝世。
春节刚与独子冰释前嫌
季羡林曾与独子季承断绝关系13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半年里,两人终冰释前嫌,重归于好。1995年,因为对各种事情有不同看法,父子矛盾激化不再来往。去年底,爆出“季羡林字画遭窃”、“季羡林请求换秘书”等事件后,季羡林的秘书杨锐(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之妻)随后被更换。13年没有谋面的季羡林父子于今年春节期间团聚。季承在医院见到父亲。“父亲!”季承一开口就跪下磕了个头,起身时已泣不成声:“您有什么要训斥我的吗?”季羡林虽然也很激动,但话语仍然平静:“我有什么可批评呢,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好了。”此时,季羡林视力衰减,老人能看到的,只是儿子模糊的身影。“我一直陪在他老人家身边,这半年来也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季承说,今年他和家人在医院陪着季老过春节,随后半年来,他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直到季老走完最后的时光。
温家宝医院送别季羡林
“我还准备了几个问题和您讨论啊”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透露,季羡林去世后,11日上午11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便赶到医院送别。中午12时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从会场赶到医院,在季老遗体前满含真情地说:“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准备了几个问题和您讨论啊。”此番话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据了解,近年有多位国家领导人探望季老。去年8月2日上午,总理温家宝到季老所住的解放军总医院病房给他提前祝寿,离开时,温家宝还许下承诺,“明年我再来看您”。但不到一年,季老突然离去。这时,离季老的98岁生日不到1个月。
温家宝对季羡林有高度评价。他此前在看望季老的时候曾对他说:“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们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温家宝与季羡林还曾互赠礼物,温家宝送给他一盆君子兰,季老则回赠一篇文章《泰山颂》。
总理五探季老四次谈读书体会
博览群书的总理经常读季老的书,并在与季老交谈中,谈得最多的也是读季羡林书的心得体会。2003年9月9日9时45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301医院探望季羡林,当听说季老住院期间写了一本散文集时,温总理认真地说:“我很喜欢您的散文,是您的热心读者。”这是温家宝当选总理的第一年。
2005年7月29日,温总理看望季羡林时说:“您的《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我都全文读了。”总理去访问德国的时候,还专门引用了季老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有两个母亲,有生我的母亲,还有祖国这个母亲。“我那是给华侨华人讲的,好多人都热泪盈眶。”温总理动情地说。
2006年8月6日是季老95岁的生日,总理来到医院给季老祝寿,谈到读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和《季羡林论人生》,温家宝说:“人看了觉得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叙事很真实。”
2007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谈的是季老的《泰山颂》,“写得很好。文章感人,而且有气势”。季羡林说:“《泰山颂》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总理最后一次探望季羡林是去年的8月2日,这次谈得最多的是四川大地震。
风风雨雨98年
初生之年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总角之年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开始学德文。
弱冠之年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1930年(虚岁20岁),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1935年9月,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季羡林被录取;10月,抵达哥廷根;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而立之年 1940年12月(虚岁30岁)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1942年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1941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5年10月,经瑞士东归。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经恩师陈寅恪推荐去北京大学任教。
知命之年 1967年被抄家、批斗、关入牛棚。
花甲古稀之年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耄耋之年 温总理先后5次到医院探望。1998年,出版《牛棚杂忆》。2006年,成为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2007年,出版《病榻杂记》。
十大学术成就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2.佛教史研究。
3.吐火罗语研究——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首倡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8.东方文化研究。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上世纪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
季老语录
谈人生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谈朋友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谈为人 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谈立言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来源:郑州晚报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