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53:16 热度:697
到底是毛贼不识货还是另有隐情?香港著名女作家余丽莎在家中遭两名匪徒捆绑打劫的报道引起巨大关注,两幅被贼人无视的“漏网之鱼”——余丽莎号称估价上千万元的徐悲鸿及吴作人画作,继2007年“王余争画案”后又成坊间谈论焦点。
据了解,这两幅余丽莎自称为家传真迹名画及号称价值上亿元的明朝古董在这次“大难”中幸存,余丽莎以此推测匪徒粗人不识货。曾在2005年失窃2000多万元名画后又追回的石磨坊主许鸿飞表示,窃取名画的多是贼心突起的外行人,但他们难以找到下家,销赃难,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千万名画前年曾引发风波
昨日,本报A16版报道的《香港作家余丽莎初三遭绑架》引起关注,网络上多个网站也对该新闻进行了报道,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重点是余丽莎所提及的未遭“毒手”的名画——《母亲》(徐悲鸿)和《齐白石》(吴作人)。
2007年,余丽莎与其艺术品店的合作伙伴、收藏家王劼恪发生官司纠纷,并向媒体透露对方疑在自己车祸受伤昏迷期间擅自取走两幅价格逾千万元的徐悲鸿和吴作人名画,随后王劼恪对媒体作出否认和反击。
当时,双方不同步骤的对质引起一段时间的议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近日的打劫案中,这两件“名画”又成为风波的主角。
名画失窃屡引市民热切关注
近几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旺,以往不受普通市民所了解的艺术品因为身价百倍也随之成为贼人垂涎的对象。书画收藏重地广东也出现过几宗大型的名画失窃案。1994年,岭南名家关山月先生1990年赠送给阳春市政府的《梅花图》被盗(见《广州日报》2006年7月2日报道)。历经12年的追踪,这幅长2.72米、宽0.68米的名画终于在2006年被追回。
2005年,广州也爆出一件多幅名家书画遭窃案件(见《广州日报》2005年12月27日报道)。当时,著名雕塑家许鸿飞个人的“藏宝阁”——石磨坊失窃,包括黄永玉作品在内的多件艺术品被盗,总估价高达2000余万元。幸运的是,警方已经及时将贼人捉拿归案,而偷窃者正是石磨坊原来的保安人员。
“那一次石磨坊事件数额比较大,民间名画藏品失窃的事件不少,只是数额没那么大而已”,一名行内人士透露,广东发生的窃画事件并不少,很多收藏者采取隐忍态度,害怕把事情“搞大”,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或招惹更多贼人的垂涎。
收藏者不敢挂名画挂行画
住在从化的徐先生3年前遭入屋偷窃,丢失的就是一件陈永锵所作的巨作《木棉图》,市价为12万元左右。其时正值世界杯期间,在别墅二楼看球看得如火如荼的徐先生想也没想到,挂放在一楼大厅的名画被贼人揭开、取走画心,只留一个空框。
自此之后,徐先生把原本张挂的名家书画全部收藏起来,而《木棉图》原来的位置也只敢挂上了同等大小的行画(即非名家所作的普通画作)。
盗画者多为贼心突起知情人
“这年头没有人敢在家里挂高剑父这些名家的画,个个财不外露,”徐先生认为,主要是懂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虽然不懂名家书画的艺术性,但对其估价却一点也不含糊。他怀疑可能有一些懂行的人做起这样的勾当,手法才能那么干脆。甚至认为贼人可能是在有人求货的情况下进行的盗画。
许鸿飞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大多数行家不屑这种行径,他推测多数是窃贼贼心突起,随机作案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他自己遇到的失窃案,就是内部人员获知名家作品价值后以“博发达”的心理进行盗窃。
收藏者小心赃画
有行内人士认为,收藏的名家字画被盗,收藏者往往无可奈何,因为艺术品的交易大多数在私底下进行,销赃可以不留痕迹;销赃者通常降低价格出手,而买家可能为了买到“笋货”不问来路;被盗书画一般被带到异地销赃,难以追踪到蛛丝马迹;一些不规范的小拍卖行和小画廊有意或无心忽视书画的来源。因此,该人士认为,销赃问题无法控制,收藏者难有保障,只能靠自己提高警惕。
许鸿飞却有不同观点。他认为:盗画者以外行人为主,他们往往只考虑到发达的机会而忽略了销赃的难度。如在公开的场合,如拍卖行或画廊进行销售,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将无所遁形,风险加大;如在私下出卖,最多只能以一两成市价的价格尽快脱手,但只能打一枪换一炮,不能长期合作经营;其交往圈子中的人无实力消化这些书画;多数买家不敢随意买画,一般要追溯书画的来源,这些外行人难以找到接手买家。
不过,有收藏者提出,除了自己更好进行保管外,更重要的是希望相关机构能为收藏者收藏的名画提供保险服务。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文/本报记者林琳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