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52:34 热度:609
进入新世纪以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持续进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文化事业、美术事业取得显著成果,影响日益扩大的最好时期。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趋势更加开放和多元,广大美术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美术生态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
美术工作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要求、期待还存在差距;与国际国内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尤其是与一个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经济文化大国、历史文明古国的形象还不尽相符,美术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挑战和新问题。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评判体系
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国际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与碰撞,客观上导致了近年来国内美术领域中某些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混乱、审美取向的迷茫以及创作观念盲从躁动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据纽约苏富比拍卖行2007年11月所做的统计显示,在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生、单件作品成交超百万美元的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有9位,占总数的32%,居世界第一。但是2008年春拍显示中国当代艺术品开始下滑,秋拍出现大量流拍现象。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出了比西方在世的大师级画家作品还高的价格,又在二至三年内出现大幅波动,这令人在兴奋之余,又发人深省。中国艺术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有位置,且价格日升,应该不是坏事。但值得忧虑的是市场上流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多以西方观念和西方价值标准进入市场,无疑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文化上的被动性。不管其背后的因素如何复杂,但作为现象,问题理所当然地提到了“什么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上。
2006年4月,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举办了以“21世纪亚洲美术史”为题的研讨会。西方史学家讨论把亚洲当代艺术纳入艺术史的写作范围,无疑是好事情,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是撰写21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合适人选,由谁来选择代表21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入选作品。问题又回到了“什么才是评价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上。
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发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时代创新精神和当代风格特色的中国美术评判价值体系,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创作有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我们的理论界、学术界需要理直气壮地发出建构在学理批评层面上的声音,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估价并理性回答“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怎样发展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什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对这三个重要命题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将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导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事关当代中国美术“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如何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艺术创作落到实处的根本问题。
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看,我们因为过去百年的战乱积弱,已经丧失了20世纪的国际美术话语权,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再放弃和错失21世纪的美术话语权。我们所说的美术繁荣,首要的是解决一些理论和思想认识问题,以抓理论建设来带动指导创作实践。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好诸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等美术创作工程,真正抓出一批传世佳作。二是继续鼓励当代艺术的研究、探索、创新,并由此逐步积累精品财富,推动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做好艺术普及,满足民众需求,切实推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我们的美术家需要学习,需要关心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学习文艺理论,注意读书读报和网络学习,学会跳出个人视野和技术的局限思考问题,注意补充文史哲知识,了解国际间各种文艺思潮碰撞背后所代表的不同国家意志与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要做当代文化建设的局内人。
中国美术应走向全方位的繁荣
我们的创作要出精品力作,没有别的窍门,美术家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实实在在做好“三贴近”,不搞花架子,扎扎实实地提高理论素养,深入研究形式、风格、技巧和语言,在创作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我们的美术展览要注重艺术质量与学术品格,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机制,把握和引领学术导向,通过评奖表彰,嘉勉先进、激励新人。我们的美术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努力提高综合素养和学术水平,身体力行地帮助、引导学生提高艺术鉴别能力,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和创新实践的探索,掌握谋生和服务社会的本领。我们的对外美术交流,无论是进与出,请什么进来,拿什么出去,都要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以我为主,对我有益”的理念。塑造、传播国家的文化形象,展示经典、展示精品。即使不能做到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经典,那么持守健康的、有益的,起码是无害的艺术基本底线也应当成为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责任。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应当在美术家、经营商和藏家三方建立起诚信的互动关系和良性的供需机制,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中国收藏家追捧中国自己的名家大师作品,一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繁荣,大力抬升日本画的国际影响和市场价位。
我们正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文化发展时期与境遇之中。努力把握机遇、开拓进取,我们就可以在新时期有所建树,这是广大美术家的共同期望。
来源:光明日报 文/冯远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