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46:14 热度:507
进入2008年以来,围绕着艺术市场的争论越来越呈现出激烈化的态势,而争论的焦点则更集中在市场行情之上。2008年艺术市场行情的确有点令人揣摩不透,而满天飞的各式预言更是让我们觉得越发地目眩眼晕。究其原因,还是艺术市场的后市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似乎也正开始影响到了大家的信心。
造成市场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但更主要的则来自外部。
所谓的外部因素,目前主要是指整体经济环境,尤其是金融投资市场的现状环境。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全球艺术市场与金融投资市场间的关联度逐年提高,因此大家普遍认为一旦整体经济环境走坏,那么“艺术市场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尽头”。事实是进入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中心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沃伦&S226;巴菲特(Warren Buffett)对美国经济的最新表态也响应了“经济正进入衰退”的结论,而在此之前乔治&S226;索罗斯(George Soros)早已发出了相同的警告。以此为逻辑加以推理,其结论当是不言自明的了。
然而,近期艺术市场的不少事例或许成为了这种逻辑推理的反例。
譬如说,2008年2月“伦敦艺术品拍卖季”的整体成交金额继续增长,在欧美金融投资市场的阴霾中显得十分抢眼:其中印象派作品的拍卖,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公司的平均成交率达到了70%,总成交金额为2.71亿英镑,行情稳定;而在最让人担心的当代艺术部分,苏富比、佳士得、菲利普三家拍卖公司的当代艺术“夜场”拍卖总成交金额为1.898亿英镑(约合3.78亿美元),创出了历史新高,苏富比、佳士得两家公司的当代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更达到了2.457亿英镑(约合4.87亿美元),比2007年2月同期的拍卖成绩提高了50%。
针对于此的各种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一些市场专家认为,目前艺术市场虽然仍延续着某种增长的走势,但在整体经济走弱的大环境中,也已经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市场行情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而在今后这种分化的情形会越发地明显,尤其是在前期领涨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部分,其增长幅度已经趋缓,而价格的滞胀则会进一步带动市场的 “衰退”;而另一些市场专家则似乎依据现实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虽然当今的艺术市场,因投资性资金的大肆侵入而呈现出进一步金融化的特征,并由此形成了艺术市场与金融投资市场的相关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艺术基金所带来的“金融杠杆作用”,然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依旧处于一种理论性的探讨层面,或许说是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譬如说现当代艺术的部分,因这些“新钱”的进入而显得更为突出与显明,“但这无论如何依旧是市场局部性的问题”。在艺术品市场中的更多情形,仍然是传统的“个人财富的购买方式”,正如苏富比公司的专家所介绍的那样,“最大的买家仍然是那些超级的富翁们,金融投资市场的任何风波对于他们而言的确影响不大。”
喋喋不休的争论必定不是我们的初衷,然而由于争论立基于宏观经济和艺术市场的全新的命题之上,因此在缺乏更多依据之际,任何所谓的结论都将是某种的“妄断”。事实是艺术市场的内部因素或许是现阶段更可倚重的判断基础。
内部的因素,指的是艺术市场的内部结构与热点轮替。自2006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内部结构的确呈现出了某种显见的激烈变动。
首先是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呈现所谓的“多头化”,其中以伦敦对纽约的挑战,以及全球新兴艺术市场对西方艺术市场的挑战,尤其引人关注,其结果是艺术市场的机制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而变得更有效率,市场结构更趋优化,市场资源更趋丰富,而市场风险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地分散。
其次是市场热点出现了明显的轮替,在欧美市场中自2000年开始出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印象派的行情轮替,而2002年后随着当代艺术的行情飙升,又实现了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行情轮替。在中国也是如此,2003年出现了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为核心的市场行情,而到了2006年行情热点则切换成了中国油画和当代艺术。如果说前期的上涨过程是建立在这种“有上有下”的行情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未来的行情发展,或许也可能通过同样的“有上有下”的机制,来实现新一轮的热点替换,进而实现平稳增长的长远目标。
值得我们担忧的是目前全球艺术市场已经处于历史以来的价格高位,这一点所有的人都不会加以否认。在这种现实面前,“价值洼地”或者“价值发掘”的策略都很难实施。然而作为一种现时的权宜之计,即是在市场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追高介入。尤其是那些“高价”的艺术品,往往是下跌时损失最大的部分,也是市场轮替过程中最先被抛弃的部分。
来源:艺术财经杂志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