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42:08 热度:596
有人说,中国目前最暴利的行业是“当代艺术”。一张3年前才卖10万元人民币不到的画,现在要卖2000万元。这要比中石油、山西煤老板甚至美国军火商的利润还要高几千倍。然而,当代艺术的拍卖天价到底是一个真实的成交,还是一场骗局?
“天价”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在近两年的当代艺术领域里产生了两种新身份:艺术奸商和富豪艺术家。前者将艺术品的价格以几百倍、几千倍的价格炒作,然后卖给一些热爱艺术但不太懂艺术、很有钱又有购买冲动的收藏家,以牟取暴利;后者则是因此而暴富的当代画家。
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热所导致的艺术投资高潮,以及拍卖天价的出现,可以很明确的断定:存在人为操纵,天价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国际地位被过于夸大。“天价”即使不存在“市场欺诈”,也是违背艺术市场规律的,至少目前艺术市场的操作缺乏起码的学术标准,只是被当作一种投机性资本运作。
据了解,“天价”炒作通常是,先找到某个在艺术圈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市场价格在10万左右的画家,签一个3年协议,以30万元到50万元价格每年收购40张画。一年后拍价标到100多万元,两年后再标到500到1000万元。竟拍时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买家坐在一起举牌,制造“很多人抢着买”的现场气氛,形成拍卖会的“天价做局”。如此,在第一年卖掉1/10的作品,就已收回成本。剩下的画在拍卖会上慢慢用天价“钓鱼”。据称,很多卖家拿这种自家人接手的方式当做给藏品做广告,因为几次炒作之后总会出现一个不了解行情的新收藏家,一激动就把天价作品买走。
伴随这种不顾艺术规律并且投机性强的艺术品资本化运作,拍卖天价越来越高,很多不明真相的艺术投资人不断涌入,“狼来了”的风险也与日俱增。近年,中国几乎将80%的艺术资本投入在最多只能算作西方二流绘画并且还处在模仿阶段的当代油画领域,从民族主义角度,既不可能为中国赢得新文化形象,从长期投资战略看,又是一个很无知的选择。
谁在当“天价”收藏者?
目前在拍卖市场上火爆的当代油画家群体是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还有一些拍卖明星是自学出来的。他们在中国的艺术进程中有一定的推进价值,现在又处于过于夸大他们的国际艺术价值的微妙境地。那么,谁在当“天价”收藏者?
这两年,国内拍卖会上,出现很多很有钱、不懂艺术,但爱好艺术同时容易冲动的新贵阶层,资本背景来自房地产、煤矿、IT、广告、设计、医学、军工、金融证券、传媒、影视等各个领域,这些人成为油画炒家要钓的“大鱼”。据说这些所谓新收藏家“大鱼”也许是新上市公司的富翁,也许是某个“富二代”,也许是连锁企业的单身富豪,也包括东南亚和海外华侨,他们成为拍卖会上的“大鱼”。现在这个游戏越玩越火,说明“大鱼”还是在源源不断入场。
据知情人反映,出现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国画拍卖领域明清、民国时期的“假画”太多,深受其害的买家纷纷转向当代油画,他们觉得当代油画至少没有“假画”。但是,当代油画虽然没有“假画”,却“烂画”太多,而且价格贵得离谱。也有人分析,这是因为股市、楼市不景气,使得那部分资金涌入艺术市场所致。
大量本土资本蜂拥而入当代艺术领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年市场交易额不到200万,已经达到年成交额几十亿元,直接催生了“天价做局”,而由于资本投机心理,很多买家知道被“宰”了一刀,也不想破这个局,因为还想借这个局将手中的“烫山芋”扔给新买家。“新被害人”再制造下一个“新新被害人”来替自己垫背,这样的“生物链”在拍卖圈形成的潜规则,使很多拍卖交易成了“表演”。
当代油画艺术价值被高估?
在拍出天价的油画明星群体所谓的国际上的“成功”,是不是被目前商业化和时尚化的媒体宣传夸大和误导?
有圈内人士表示,中国人就是油画练得再好,在西方也只能是二流绘画。日本、韩国从宋朝就在学习中国文人画,但从来没有真正超过中国人。手绘性绘画很难越过地域性的,因为手绘性艺术和地域历史、文化心理的结合是血脉相连的,另一个文化体的画家要超过这个画种起源地的画家,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非手绘性语言是可能越过文化和国界限制,像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因此,当代油画创作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艺术创作成了不断地将艺术创造变成一种符号生产的个人产业。他们从网络、杂志、艺术史、民间艺术、卡通、剧照,甚至从医学、生物学书上寻找现成的图像,然后修改成自己的符号,通过炒作变成“知名符号”完成原始积累后,盖大画室、请助手、参加各种展览和买学术杂志版面包装等。在搞定国内市场后,再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这种所谓的“大腕”文化,描述起来太像冯小刚电影《大腕》。但是,北京阿拉里奥画廊的艺术总监韩国人尹在甲的话似乎又代表了当前艺术市场一些人的想法:一个国家的艺术市场兴起不容易,我们还是要尽量说好话,把这个市场说砸了,对谁都不利。
可以说,当代艺术向商业化游戏的兑变,一方面,中国社会希望这个艺术群体能够为中国新文化塑造国际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一些人却正在利用他们获得的形象和口碑,将其变成批量生产的“符号”产品,赶上变成“亿万富豪”的末班车,他们像精明的企业家,迅速学会的玩弄商业游戏的做法对艺术发展是否有利,值得讨论。
艺术市场上形成以资本和拍卖天价为轴心的运转模式,并迅速带动年轻一代艺术家走向极端的商业化和艺术生产化。对此,很多清醒的艺术家认为,这实际上不是文化进步,而是艺术上一种变相的堕落。
记者 朱其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