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马未都澄清骗紫檀案子"回应马扎说质疑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36:32 热度:707


    “我不是知名度低的人。为出名而出名没意思,但又不能怕出名而不去做事情。”


    “我不介意别人说我是草根藏家,草根不就是平民吗?肯定不是贵族,不仅我不是贵族,中国就没贵族这回事。”


    “我一点不傻,一点不天真,我肯定很滑,我对事物的反应是敏感的,我会躲过很多话题。”


    收藏名家马未都3月22日将正式推出自己登上《百家讲坛》后的附带“产品”——新书《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昨天,记者在他的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与马先生面对面接触。马未都回应了关于“马扎说”的质疑,澄清了“骗人紫檀案子”的事件。


    回应“马扎说”质疑


    “他们没说在理上”


    上《百家讲坛》都要过一关——面对很多人的挑错。马未都显然不害怕这个,不仅不怕,而且还很“阴暗”地期待有名气的人给他挑错。“说实话,我有时偶尔心理有点阴暗,怎么就没窜出一个有名的人跟我较劲。就好像在拳击场上,你把全身的肌肉都隆起来了,结果上来一个幼儿园的。”


    在第二集讲座中,马未都抛出一个观点: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马扎,古称“胡床”。他的理由是,唐代的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光是不可能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上糊上纸的时候。


    张华立从李白的“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到白居易的“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再到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证明床还是睡觉的那个床。而扬之水认为,唐代家具中最为特殊的就是“床”,当时床的概念很宽泛,但不包括胡床。也就是说唐人诗中的“床”字并非专指“胡床”。


    在他看来,给他的“马扎说”挑错的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就不是对手,“他要是余秋雨就好了,张华立也不提气啊,而且说的也不在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我对他非常尊重,但那个事情他也没说在理上。”


  澄清“骗紫檀案子”


    “我还多给了两万呢”


    关于马未都,在他的贴吧有一件“负面新闻”,有人说他在10年前,花了8万元把一件紫檀案子从北京市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卢荻手里“骗走”,转手卖了200万。卢荻还曾在电视台“痛诉”此事。


    提起这事,马未都挠头了,说本来不想解释,觉得还不是时候,想自己留着写。他回忆说,那个紫檀案子当时卢荻开价是6万元,按商业原则他应该和对方讨价还价,“我不仅不还价,还多给了两万。因为是朋友找到他,希望他资助一下。”结果过去近10年,卢荻在电视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我把案子骗走,转手卖了200多万。我妈都说我,儿子,你这叫什么事情啊。实际上这案子到现在还在我家。“他强调说,交易的公平都是瞬间的公平。”


   


     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创建于1997年,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谈《百家讲坛》


    跟所有主讲人都不同


    《百家讲坛》上,马未都的风格与别人确实不同。他自己也说,这是因为他跟那些老师本身就不同。虽然他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自己这话说出去会不会遭攻击,但还是“勇敢”了一把。


    “《百家讲坛》大部分老师此前都没名气,当然刘心武不算,那是第一批,那时栏目没名,请的人都有名。而且刘心武只是过去喜欢文学的人喜欢他。我20多岁写小说,发在《中国青年报》上。我去外地出差,只要一说这小说,没人不认识我。我那时知名度比现在大,只是那时不露脸。”


    录节目一看表就紧张


    上《百家讲坛》对于一直喜欢说话、四处讲座的马未都没什么太大压力,当然也稍有点不适应,比如他以前讲座很随意,甚至时常带点脏字觉得很解气,但到了《百家讲坛》这些都不允许。当然,这些都是他能克服的,他最难克服的就是时间的把握,也因此节目录制现场的大表是他最大的心理障碍。


    “所有的镜头对着我,我都不会紧张,但我一看表就紧张。有时挺高兴,8页提纲讲完了4页,一看表,怎么才过了10分钟。”他说自己毕竟不是做老师的,时间观念不那么强,有一次在山东给人家讲课,没人提醒他,他就从上午9点一直讲到下午一点半,所有人都没吃午饭。


    害怕台下听众睡着了


    谈起录制节目最残酷的事情,他认为是——《百家讲坛》把你扔上台后,你是孤立无援的。他说面对记者采访,他不怕,因为有互动,聊一晚上都没事。“但在讲台上‘咣’地人家给你搁上台了,没人理你,你跟谁互动啊,撑死跟别人眼神互动,人家再一睡觉,你一下心里没谱了。”


    在他看来,录一期节目就是单方面“输出”45分钟,“如果没有一条完整的故事主线,特别难。”但对马未都来说,他还不想过多地讲故事,“我想勾人听的是知识点。你熟悉但不熟知的这种知识点,这是最难的,比讲故事难多了。”他笑着说,我知道大家爱听什么样的,尤其爱听谁上当倒霉的事,最好这个人跟刘慧芳一样才好呢,倒霉的事情全让她摊上,“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并不想在《百家讲坛》讲故事,故事只是点缀,我其实不是讲收藏,我是讲文物的成因,讲历史文化背景。”


    谈自己


    见着旧东西就激动


    马未都说,他这人见着旧东西就激动。早期他能想到去搞收藏,完全是因为喜欢,丝毫没想到将来升值什么的。“我结婚就没买过新东西,能买旧的绝不买新的。很多人以为我是为了省钱,其实不是,我就是喜欢那东西。”


    他回忆说,自己以前虽然没有过什么大钱,但从不缺小钱。首先家里父母不需要他的钱,而他当时在上世纪80年代还有稿费来源。“虽然那个时候稿费非常低,但当时东西价格更低。我当时在报纸上发表一整版小说的稿费是65元,但当时一件文物也就几块钱。当然现在那些东西有的升值上万倍了。”他说,当时是买方市场,是物求人,买哪个都不亏。


    文物比当下文学丰厚


    虽然马未都现在是收藏大家,但早年他正经是文学青年,还在出版社干了10年。当初他调进出版社后,以为自己一辈子就为文学奉献了,结果10年就跑了。


    谈到自己现在对文学和文物的喜爱,他说自己喜欢上文物后就有了比较,“当你抽上雪茄烟时,对香烟就没兴趣,觉得太淡;当你喜欢喝白酒,再喝啤酒就不解气。我现在就觉得,文物比当下的文学厚得多。”


    晚年也许会写小说


    对自己的新书,他很自信地表示,《马未都说收藏》发行肯定会超过100万册。谈起自己和于丹的不同,他说于丹那是“鸡汤”,自己的就是“方便面”,“顶饿!”


    是否将来会重新写小说?他说短期不会写,要是高兴的话晚年也许会写。他说,会按回忆体写,没什么功利的写。


    马未都其人


    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从19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十余年里以“瘦马”等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曾和王朔、刘震云等一起,组建海马影视工作室,创作出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影视作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记者  赵明宇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