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34:19 热度:548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辞世的消息,不啻于一场下在人们心头的雪,让太多的人显得手足无措,而用痛心、遗憾这样的语言似乎无法表达他们的心情。
全国各地寄哀思
昨日记者从辽宁省博物馆治丧委员会了解到,来自全国各界的唁电像小山一样整齐地放在一起,既有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的唁电,也有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发来的唁电,而一些平时与杨老相交的个人也发来了唁电。他们在唁电中无不表达对杨老的深切怀念,他们都表示,杨老是中国艺术界的泰山北斗,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他的辉煌不但是艺术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记者了解到,外地的一些艺术界人士得知消息后都陆续赶到沈阳,前来吊唁,有些人表示追悼会时他们还会来送老人一程。辽宁各界人士昨日也纷纷前去吊唁,他们为老人带去了鲜花,挽联,虽然是只言片语却满含深情。
木刻雕像忆大师
本报昨日推出“寄情”栏目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一大早记者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市民王先生说,每次看展览都能看到杨老的身影,每次都觉得亲切无比,没想到这么快杨老就离开了我们,真是不敢想象。一位收藏本报《报中画》的老读者说,杨老在报纸上留下的作品他全都留着呢,那是一份很珍贵的纪念,每次拿出来看看,他就会想起杨老。昨天一天,记者接到了上百个电话,他们都对杨老的辞世表达了自己悲痛的心情,有的读者甚至在电话中哭了起来,可见大家对杨老的感情。
昨天,版画家路宽给记者发来了一帧他创作的版画作品,刻的是杨仁恺先生的头像。路先生说,这幅作品是很早就完成了的,早就想送给杨老,但是因为杨老生病心愿一致未能达成,没想到如今竟然成为永诀。所以,他特意把自己为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刻的版画头像和好友胡子非的一首诗,发给记者,希望能见诸报端,以慰杨老在天之灵。诗为:“烟云过眼数家珍,翰墨鸿儒沐雨魂。惟是谦和大智慧,沉浮国宝赖斯人。”
斯人已去,权威难寻
当人们面对杨老的辞世而痛心不已的同时,一个严峻的事实也摆在了人们的面前,那就是书画鉴定界的权威又少了一个。昨日,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这是当前最为严酷的问题。他说,当年,杨仁恺和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九庵、傅熹年和谢辰生同为国务院成立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外界称之为“七人鉴定组”。而如今,七人之中已有五人相继去世,徐邦达也已力不从心,唯有傅熹年尚在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对此,他感慨说:“‘七人鉴定小组’已经成为历史……而如今,谁又说得清谁是权威呢,抑或到处都是权威?”这位业内人士的担忧不无道理,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书画界的相关人士,他们都有同感,他们都觉得如何把“国宝”的精髓传承下去,这才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图:杨仁恺先生
来源:沈阳晚报 记者 盖云飞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