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艺术作品怎样输出国家形象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32:49 热度:557

  “他们袖子里揣着蛇,耳朵里塞着砒霜,嘴里哈出绿色的气”,这是七八十年前大部分英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内在的活力和创作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该如何通过艺术作品输出到世界,取代曾经老迈、失败的中国形象?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举办的“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就打造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献计献策。


  世界瞩目和平崛起的中国


  国家形象应有时代特征


  “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文化界应凝神思考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的迫切需要。”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取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所塑造出来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通过文艺作品‘重塑’出来的。在这种重塑中,包含了既定的现实,更蕴含了一种向往,即希望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国家、希望追求什么样的精神。”


  《文艺报》总编辑范咏戈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瞩目,中国文艺迫切需要在和平崛起的现实中折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然而,我国文艺作品在表现中国形象方面尚存在缺失,因此明确如何向世界展示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国家形象,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创新之举。


  国家形象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某种文化焦虑。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认为,文学艺术中的国家形象问题,实质上是文学艺术如何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貌的问题。


  “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什么?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深邃的问题。” 戏曲理论家马也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打造中国“软实力”密切相关,通过生动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灵、情感和精神世界,促进世界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家形象并不抽象


  艺术作品是重要载体


  提及莎士比亚,我们就想到英国;说起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我们就想到俄罗斯;有了但丁,意大利就显得光辉灿烂;谈到鲁迅,就想起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中国精神……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建军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形象,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面孔一样。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通过具体的独创性的文艺形象呈现出来的。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中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输出的大国。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确不尽如人意。


  专家们普遍认为,应为艺术大师的诞生创造良好的土壤。艺术大师本身就是国家形象识别的重要标志。譬如,我国的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以其杰出的艺术作品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可以说,中国为世界所认可、熟悉的艺术大师越多,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世界公众的视线里也就越清晰,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也就越客观。因此,有必要在人才培养、经济保障、政策扶持等各方面为艺术大师的孕育与出现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说,与我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相比,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很不够。”文艺理论家云德强调,“一位学者在多次访问欧美后说,在绝大多数西方人那里,中国文化无非是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或者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好吃的中国餐加上非常模糊的孔夫子,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由此可见,在全世界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任务,仍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民族形象、国家形象的缺失表现出某些作家、艺术家在文艺创作中情感资源的枯竭。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形象反映文化精髓


  艺术作品要有全球视野


  “如果全球化一定要催促或者教导作家想一些东西,我想那也应该是如何更深入地追寻民族文化和审美精神,用汉语塑造出真正有魅力的中国形象。”铁凝说,“经典的中国国家形象,只有通过我们自己来创造。中国文坛已经有一批优秀的作家,正在通过敏锐的触角为读者奉献出充满时代魅力的中国形象。”


  要打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首先必须理解文艺跟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何西来认为,文艺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是民为邦本,即我们的文艺作品能否反映人民群众的甘甜和疾苦,能否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名利之上。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画家杨飞云提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不能偏离我们传统的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气质和民族自主精神,不能偏离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的国家形象,才是中国的、长久的、强大的。


  今天我们重塑中国人形象,就是要改变西方固有的陈旧的中国人形象,使西方人从过去的误解、误读中走出来。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何绍俊说,重塑的中国国家形象一定要反映中国文化的精髓,应该重新阐释中国文化。我们对此要有自信心,因为一个强大的正在崛起的中国成为中国人形象的巨大背景,这与过去的环境有了天壤之别。


  专家们强调,中国艺术家必须注意树立全球化观念,把国家形象的塑造置于全球化视野之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有地方性、民族性,又要具有全球性,要用外国受众熟悉和乐于接受的艺术语言塑造中国形象。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但能从比较的角度借鉴国外的某些文化资源,而且能够建立起一条为国内外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与沟通的路径。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舫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