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看这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之前,注意到被讨论最多的,是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表演。
84的岁他通过本片,成为年龄最大的奥斯卡影帝提名者——不出意外,几天后的颁奖礼,应该就可以将“提名者”三个字去掉了。
但我看过后,最深的感受是:
衰老,原来是这样一种体验。
当然,安东尼饰演的老人,意识中出现的那些臆想、幻象与记忆碎片,首要原因来自阿兹海默症。但电影真正在谈论的,就是衰老。
这让我很是兴奋。
除了不幸早逝的,人人都会衰老,人人都要面对衰老。更别提在这个内卷时代,“早衰”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但事实上,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回避衰老,或者说,用自己能接受的视角看待衰老。
比如,老当益壮。退休老年特工为家人复仇的电影,好莱坞每年都得捯饬两部;
比如,白头到老。好莱坞、尤其日韩不知拍了多少走温情催泪路线的老年故事;
再比如,老奸巨猾。这方面的代表,一个苏大强,就够大家记好几年了。
即便是这部直面衰老的电影,英文名为“TheFather”,内地译名加了不少戏,但还算精准,看看下面的香港译名,就知道刻意煽情与迎合,有多讨人厌了。
总之,因为会让人联想到死亡,从艺术创作到日常生活,我们都尽量不去多谈衰老。
这方面,咱们东方尤甚。
这是我看完电影兴奋的原因,正好,今天就借此,聊聊衰老。
1.
衰老的模样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豆瓣
8.9
分的年度佳片,好在哪?
有人说,霍普金斯神演技,撑起全片;也有人说,电影把阿兹海默症拍出了惊悚片的味道;还有人喜欢电影中那些前后比照的细节设计。
简单总结的话,我觉得就是两个字:
视角。
这视角,要从两个部分来看。
首先,如果和前面提及的,老当益壮、老奸巨猾等几个大众常见的衰老视角比的话,这个视角就要写实很多,因为电影拍的是:
老无所依。
这个主题,不同导演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举几个最好的关于“老无所依”的电影:
小津的《东京物语》,是时代发展下,亲情必然的疏离,家族注定的割裂;哈内克的《爱》,是两个迟暮老人面对爱与死亡的痛苦和决绝;科恩兄弟那部《老无所依》,一个很类型化的故事,讲到最后,才真正感受到那种,旧有秩序崩塌后,老一代内心彻骨的无力感。
在国内,我最喜欢的是几年前FIRST系出来的《喜丧》。
如果说“李焕英”大卖,是因为戳中了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么《喜丧》的“子不养而亲绝望”,就是戳破了多少人对亲情和衰老的包装与粉饰。
回到这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本上最好的一点是,几乎去除了一切故事层面我们习惯看到的戏剧性元素,没有儿女撕逼、家产争夺、人性善恶、社会黑白那些狗血和煽情,站在最中心的,就是一个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生了疾病的中产老头。
这也就是在告诉你:
衰老本身,就意味着老无所依。
那意思就是,你们不是恐惧衰老吗?我就是要把这恐惧,原原本本拍给你看。
其次,电影在视角上的好,也是因为,其全程都是从老人安东尼的主视角来进行叙事的。
太多电影在讲述衰老时,关注的都是儿女的辛苦、老伴儿的痛苦、社会的无奈。
换言之,那都是观众视角,是站在看电影人这一边,表达着“我们做儿女的不容易啊”,“社会养老真是个大难题啊”。
这么拍没毛病,毕竟谁买票谁就是老大,电影就要负责取悦他们。
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就是安东尼衰老、混乱、被病痛摧残的大脑意识下,看似错乱、实则真实的生活体验。
他常常会忘记自己身处何地,忘记公寓的具体样子,忘记女儿已经离开自己去了巴黎。
这些记忆上的错乱,经过精心设计,成为了电影在视觉层面上的一大惊艳,也是很多人说看出了惊悚片味道的原因。
但我想说的是:
这不是什么惊悚,这就是衰老的真实模样。
以及片尾,从错乱中清醒片刻的安东尼,痛苦无助,哭得像个几岁的孩子,嘴里说着,我要妈妈,有人来接我吗?
这也不是什么返老还童,这就是衰老的真实模样。
2.
第一个故事
我们对衰老的回避,正在、或者说已经成为了潜意识中的身体本能。
这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两个关于衰老的小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北京飞昆明的飞机上,一位年轻女性身旁坐了个上年纪的老人,起飞后,老人对她进行了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的“骚扰”,比如侧着身子靠在她身上睡觉,甚至把胳膊放在她腿上。不管她怎么交涉,老人要么闭目不理,要么说一大通听不懂的方言,继续我行我素。
贴心的空姐看在眼里,很快帮她换了座位。她也在那条微博中对空姐表示了感谢。
来源见水印
我不想去揣测那个老人到底是故意还是无心,毕竟在没弄清事实的前提下,敬老还是要做的——这不,连空姐写的小纸条上,都“敬老”地给他的骚扰行为找了客观原因。
“年纪大了”。
有人可能不同意,觉得这更像是“坏人老了”。
不管是哪一个吧,有一点是肯定的:
每个人内心都大概率藏着恶意,释放恶意的,有时是外力,比如时代环境,从过去的文革到现在的互联网;有时是内力,比如,受挫了躺平了,或者,年纪大了。
的确会这样吧,因为老了,年纪大了,所以无所顾忌,所以毫不在乎,甚至肆无忌惮。
换成人话就是,不要脸了呗。
我实在不想把衰老和“不要脸”这样的字眼放在一起,但或许得承认:
衰老,就意味着尊严的丧失。
这不仅仅是外人开始忽视你、可怜你,比如从王老,变成老王。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在
自我约束力的瓦解。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个衰老的人,可以完全活成与自己年轻时截然不同的模样。
3.
第二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来自一位ICU医生的分享。
老王是一个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疾病患者,如今已经到了必须插管吸氧才能维持呼吸和意识的阶段。按照医生的建议,与其这样靠医疗手段强行维持,不如让老人平静离开。
但老王的几个儿子,就是不同意。
理由很多,比如,老王的孙子马上要结婚了,爷爷哪怕是昏迷着,也要活着看到孙子结婚嘛;
再比如,家里有条件,不差钱,如果放弃治疗,会被其他人说闲话,儿女们不想背上“不孝”的骂名。
以及更走心的,爸爸只有一个,不想成为没爹的孩子。
总之,
为了维持生命,老王被切开了气管,就这么24小时连着呼吸机、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地苟活着
。
故事、图片出自@许超医生
“让我死”。
在漫长的病榻生活中,老王不止一次地对医生和子女说过这三个字。
孝顺的子女,如何会让老王就这样离开。
这个故事里最微妙的一个细节是:
老王的大儿子,非常孝顺,会跟医生说,“我们有经济能力,总要让老爸多活一天是一天”。
同时,他也会跟医生说,
“但是我将来老了,一定不要这样。”
有人觉得这是中国式亲情的悲哀,社会传统对人的扭曲和异化。
在我看来,这就是加了道德光环的极度自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学会如何面对衰老,以及,如何面对死亡。
结语
衰老,会改变一个人,更会改变一个家庭。
直到改变一个社会。
想起一个月前的三月中旬,看过一个新闻上了热搜:
延迟退休改革原则确定。
具体来说,就是延迟退休将是渐进式的,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政策实施后,退休年龄线会慢慢往后推。
有评论写,到90和95后,怕是要干到70岁才能退休吧。
其实在全世界,老龄化都是个大问题,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就意味着年轻人在退休金上,注定是多交少领。
一想到自己的晚年,很可能是70岁还在超市收银、或者开滴滴拉客,心里反倒释怀了一些。
至少,到时候天天忙于基本生计,谁还会去想什么尊严不尊严的啦。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