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2:09:55 热度:729
Q:彭涟漪
A:杜闯(靖仁)
2020初于成都
上海DCH艺术空间
与这位老朋友于2017年巴黎展览合作结束后时隔近3年, 2020年初在成都相聚、交流。此次疫 情期间他在上海,我在成都用语音采访进进步了解他的创作,他的项目以及他的艺术思考。那 个2011年在法国美院初见走路带风,行为乖张的“家伙“成熟了很多,但不变的还是他那种对于艺术无法压制的热情和直率的性格。采访围绕他近几年的作品、艺术展览还有他的跨界?创实 践,特意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Photography 《China Dream》
Part 1 (共生下的我们)
Q:先谈谈对于当今社会大背景,你怎么看我们的文化发展?
A:当今社会我们的文化趋向于“同一化”,所以坚持有质感且结合本地情况的艺术文化和语言,才能提供一些文化的差异性。我越来越觉得只有在差异中,我们才能找到情感的沟通和位置的平衡。
Q:对应国际艺术发展趋势,强调批判力与打破文化壁垒的全球联盟,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形势?
A:全球同一的时尚艺术化趋势,会使得世界变得单调乏味。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在当代社会文化信心不足的时刻,以其批判与自身的独立精神,不拘一格的创新力量来从事艺术文化的建设。我的艺术方式总是出人意料,但情感投注又总能恰如其分。我不理会所谓“专业方式”,因而获得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我拒绝遵循固有的“行业标准”,反而获得了多元的观念和价值。
Q:你觉得艺术家这个职业有意思吗?很多人会觉得艺术家总是高于其他职业的存在,你怎么看 ?
A:像我最初做艺术,就我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艺术理想,做艺术对于我来讲只是一个工作。我并不是生来的艺术家,是生活铸造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例如我要建个艺术空间,要办个展览这些都是我必须要去处理的事情。我不认为我是艺术家,也不是建筑师,我的状态是艺术家,只是在处理生活中所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带着自己的认知、态度和一贯做法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其中有许多的未知,不可言说,甚至做完之后依然不清楚。
Part 2 (空间里∩计时器)
La réalité subjective, peinture sur la toile, 80*150cm
展览绘画部分 / Painting part / Part des peintures
Q:相比较2017年在巴黎Chatelet 举办的展览中,你更多的是空间摄影和影像作品。今天看到你的作品逐渐走向了绘画表达方式,对于你来说是否有一些新的思考?
A:是的,在我的绘画作品中可借助的主要因素是空间。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空间与空间的关系、空间与物之间的关系。空间的体验依靠光的量度、形体与比例、结构与材质来完成。我通过层层叠叠的色彩融合去暗示?的情感,影响着人的精神存在。
Q:你还会尝试创作过程中对于“空间”做进步一步试探吗?这种试探你觉得来源于什么?
A:不是试探,是一种实践,更多源于我的个人经验,在印象中对过去和将要在空间中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理解(Thing in the case),包括发生的原因和发生后的反应。就像M. Antonioni的无情节电影一样,我想运用电影方法论通过各种综合材料的其自身属性去给观众造出层层叠叠的空间。
Q:这让我想到了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 说电影给哲学上了一堂希望之课。电影告诉哲学家“没什么好失去的”。层层空间里看似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又好像空间里失去了人性,以及有人参与的时间。
A:总之,我对空间的理解是人性的,我希望用painting+movie=povie这种观念去创作这个系列作品,更希望延伸到整个展览空间,可以看成是对观众的个人知识,思想和视觉语言系统的一个挑战。
装置绘画 丙烯、油蜡笔、画笔、板刷、椅子、铁板、石膏板、木箱等 120*180cm 2019
Q:你很喜欢用日常物品和剧场一样的空间场景去玩,你在意观众通过你的画面了解背后的故事吗?还是你觉得艺术家不应该太关注观众的反应,这是一种人为揣测或者说是盲目的互动?
A:我希望作品能承载着空间、哲学和剧场的内容。对于观者来说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应该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有,我一直在考虑如何观看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剧场”的观念实际上不仅是景观和观众的关系,也有相互转换和共享空间的意义。
展览影像部分 / Video part / Part de vidéo
Un jour / One day, vidéo, 1min24S - D.CH
Q: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对于艺术的态度和对于生活的选择,这些和“场景”的关系变得多元化,甚至是无法再进行唯一判定。
A:打个比方为什么古希腊的戏剧跟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一样?就是因为它改变了戏剧跟观众之间只有一种关系。古希腊的戏剧有观众投票的部分,这样的行为被带入剧场,观众的态度和选择增加了了剧场的概念,实际上就已经改变了戏剧跟观众之间唯一的关系。
Part 03 (我们之间的秘密)
Q:很多大型公共空间的艺术体验当下可以说是一种流行,对于这种观众自由穿梭,你认为公共空间是否预示了一个新剧场的诞生?你会是这个新剧场的导演吗?
A:对于公共雕塑和装置作品来说,我不做那种可以随身携带的东西。我也不做可以随意迁移或者改变位置的作品,我是通过处理既定现场的环境因素来创作。我是导演但却给予“演员”提出比无实物表演更高的要求。
Q:作品叫现场雕塑,和我们以往说这是一个雕塑作品或者这是一个行为艺术有什么关联性,或者对于你来看根本就从本质上不一样?
A:“现场雕塑” (site-specific sculpture)这个词语所暗示的那样,它的构思和产生是与现场的特殊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且也只能与其相关。在我的作品中和以往雕塑那种从某种特定的角度去“看”(look at)的方式的差异在于观众是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穿行,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看作品、体验作品。
Q:这里的观众不是特定受邀的观众,他们也不是演员,如何获取空间里特殊的感知?
A:我希望观众意识到他自己是感知的主体(perceiving subject)。也就是说观众自身的“在场”(present),他们自己也可以成为作品意义表达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观众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的穿行,观看,那么观看的“时间”性,以及感受的身体性也将作为一种新型的审美范畴表达出来。这种身体体验就像莫里斯所说的“感知的身体”(perceiving body)。
Q:公共空间没有秘密,公共艺术如何做到私人化,不设限的制造私密性?
A:公共艺术与一般的艺术的不同,“公共”是指一个私人的空间,并不包含有艺术的价值取向,它不是为公众服务的,也不是为公众创作的。它可以针对公众而作或完全忽略其存在。艺术在这里有效地利用公共的空间,没有美化或修饰的义务。空间是物理概念,场所是社会概念, 但是“现场”是超出二者的。现场是人和事,事态的发生,形-势的诞生等。这就是秘密,但我没有刻意制造秘密。
2017 Paris Exposition << Selon Ma Mémoire >>
Q:祝贺一下你的个人品牌《间-域》诞生,当初是什么机缘想到取这个名字呢?
A: 我们从来就没有清楚的身份,不光是个人,包括家庭、社区都没有清楚的界定。所以就想到用一个艺术文化场域的概念去打造一个本土最活跃最开放的后当代艺术社区和阵地,就想到了“现场”这类的词语,我本身又是做空间研究和实践的,最后《间-域》由此诞生。我的理想国就是希望《间-域》能成为一个不断持续发声的艺术文创阵地。
Q:我觉得你一直都是生活的斗士,随时都在尝试挑战,总是不停的在不同的国家城市里穿梭。感谢艺术顽童,期待你更多的精彩作品和让我措手不及的执拗。
间- 域 (Espace - Site)
三年不见,越发觉得杜闯成为了他一直想成为的样子。(和艺术较真,和艺术攀谈,和艺术一起走走停停)。采访完这位执拗的东北汉子,我默默感叹做艺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创造力。结束采访他认真的告诉我,想当艺术家你先当一个知识份子吧。我本想问,如何做一个当代合格的知识份子?有没有诀窍?这些问题都留着下次采访的时候,一定要问问。
About
杜闖 DU Chuang
艺术家
法国布列塔尼欧洲高等艺术学院雷恩校区艺术硕士
法国布列塔尼欧洲高等艺术学院布雷斯特校区艺术学士
/地 址/
成都高新区天益街78号融城理想15栋2单元1楼1号
/联系电话/
028-61529525
了解更多信息,请扫码关注
画派艺术空间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