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浅论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思想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0:45:32 热度:666

      ——中国先哲大智慧的创造表达与实践

  周惠    周长民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第一次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此,“命运共同体”便作为关键词贯穿在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活动中。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和日内瓦发表两场重要演讲,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进一步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在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看来,习主席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唯一未来”。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5年来,这一理念在波澜壮阔的大国实践中不断升华,散发出宏阔睿智的思想魅力,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中汇聚起追寻梦想的磅礴力量,迸发出昭示未来的耀眼光芒。

  一 、世界大势

  纵观全球,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于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使全世界紧密相连。无论你身处何国何地,是大国小国,还是穷国富国,宗教信仰是如何不同,不管你是否愿意,我们都在一个地球“村”生活。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很形象地比喻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蝴蝶,偶尔扇动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虽然是说气象,但喻及今天的人类社会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当今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息息相通的整体。科技缩小了地球,资本捆绑了世界。当今时代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我们都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尤其是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增长乏力,局部冲突不断,发达经济体沉疴缠身,社会生活动荡不安,保守主义、极端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到空前挑战。世界天空一片阴云,是前进还是倒退,是合作还是对立,世界该如何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时代之困惑,另全世界彷徨。这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一个严峻而急迫的命题。君子应谋势而动,顺势而为。“当今世界,再也没有第二位领导人能够集合如此强大的力量与智慧,能够如此坚定地谈论整个人类的共同未来。”印度学者库尔卡尼评价习近平主席说。

  二、“道法自然”为美

  “道”是老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出发点。“道法自然”说体现了老子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法自然”之语出自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意指天、地、人 都有自己各自遵循的法则,道也有自己必须遵循的法则——自然。“自然”指万物的自然,“道”为构成世界的本体,宇宙生成的动力,万物运行的规律和人类行为的依据。

  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州各国抢占先机,靠舰炮和资本奠定了全球霸权地位。在随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主导世界的局面,西方富有先进,东方贫穷落后。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众多中等国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东西方的差距逐渐缩小。在欧美主导全球三百年的历程中,首次出现世界经济发展的拉动以中等国家为主导,首次出现中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性经济政治组织,首次出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全球化,且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这些无疑都对旧的世界原有的全球治理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尤其是号称“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目不暇接,感觉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变得这样小,各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联系得这样紧密、生态环境依赖从来没有这样直接、社会文明程度从来没有这样高。谁也不可否认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我们已经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要发展,就必须变革,而要变革则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才是正确选择。可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三、“和而不同”为美

  “和”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哲学概念,是涵盖万物共生共发的大美。在孔子《论语》中的先后五篇文章里出现了八次,其含义十分丰富。而“和为贵”、“和而不同”是其基本内涵。“和而不同”主张“不同”之和,首先承认差别的客观存在,是矛盾对立面的统一,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的美。“和而不同”衍生出一种伟大的宽容、博爱、平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多样性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唯一选择,是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反之,无视差异,同而不和,往往事与愿违,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今天世界各地滋生的恐怖主义、难民现象就是强加于人的恶果。总之,“和而不同”是全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因为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和而不同”的美丽多彩的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实事求是,尊重别人。坚持“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原则,承认、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当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大约70亿人口,国家大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只要共同发展,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调和、协调、协同,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习近平主席指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坚持对话协商,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不同文明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用“五个坚持”指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路径,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引领全球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具有普世的伦理价值,恒久恒远,永放光辉。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四、“仁德”为美

  “仁”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仁”首先是指爱人,《论语·颜渊》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爱人不是具体,而是一种一般的精神,爱社会上的人,它是仁的基础。“仁”是全德之称,是超越具体规范之上的伦理精神、道德规范和道德的最高境界。什么叫“仁”呢?“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仁”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实践。也可以说是“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人际互爱,是人类生活中最美的心灵体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中国说到了,也做到了,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中国的倡导和善举越来越受到了全世界的响应和赞誉。中国在与非洲各国的合作中,没有附加任何条件,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帮助非洲国家自主发展,推行“三网一化”(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互联航空网、基础设施工业化),受到了非洲人民的广泛欢迎,当然,中国参与建设的企业也得到了回报。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阳光倡议,是遵守国际规则、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的国际合作平台,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具有鲜明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迄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大批合作项目正在全面推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造福了世界,惠及了中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璀璨五千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对中国先哲大智慧美学思想的创造表达与实践,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现实意义伟大而深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于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贡献的“中国智慧”,提出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中国对世界未来的信念,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主张和责任。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习近平主席通古博今,审时度势,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将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去创造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辉煌的篇章,为建设全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