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赵孟頫的这幅传世杰作 曾被乾隆二度打入冷宫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0:31:27 热度:665

  赵孟頫在元代历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宠遇, 仁宗尤其敬重他的才华,将其与李白和苏轼相比。他博学多才, 工古文诗词,通音韵,精鉴赏。在书画方面造诣尤深,篆、隶、行、草,无一不精;山水、竹石、人马、花鸟,无所不能。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像他这样具有多方面成就、影响深远的人物,实在是很罕见的。

  话说元朝贞元元年的一天,一个文人雅士的酒会在吴兴举行。间,有一人正在大谈齐鲁的山水之胜,谈及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时,更是情不自禁,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这个人,就是大书画家赵孟頫。

  可在座有一人一直默默不语,表情沉重。他是赵的好友周密。周密是宋末元初重要词人,原籍山东,南宋末年曾任义乌令,宋灭亡后不再做官,举家逃难来到浙江湖州,再没回过家乡。

  虽故乡早已沦于战火铁蹄之下,暮年途穷自知已没有回归之望,但终其一生都难忘是齐鲁后裔,于是他在词中写道: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一样归心,又唤起,故园愁眼;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诉说思乡之情。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旋即起身,拿出笔墨,对他说:“想不到周兄本是离乡久远的山东大汉,却仍旧对故乡有着这样一片深情,我一定满足大哥的要求。不过小弟不才,唯恐有不详之处,还是把故乡的山水画成画赠与您,或许可以解周兄的思乡之苦。”

  说罢,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还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等。就这样,赵孟頫为周密所画的传世杰作、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鹊华秋色图》就此诞生!

  《鹊华秋色图卷》是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乾隆以大字“鹊华秋色”题于引首,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复古画法的代表作。“鹊”是济南郊外的鹊山,“华”则是附近的另一座山华不注山。两座山一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山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显得华不注山险峻奇突。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中景、近景则是一片辽阔苍茫的水乡,平川洲渚,红树芦荻,农舍隐现。林木颇多,红绿相间,枯润互杂;树姿错落,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

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 圆厚平顶的是鹊山圆厚平顶的是鹊山

  水乡山色之中,几个农人或撑篙,或扳网,或策杖漫步,还可见牛羊散放啮草。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静气氛,仿佛绘给友人一幅遥远的乡国梦。

  赵孟頫为什么对济南的山水如此熟悉呢?

  从画中他本人的题款可以得知。

  [题款原文]

  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钦“赵子昂”)

  赵孟頫曾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职3年有余。他的官舍在济南东仓,这里与鹊、华两山相望。在《趵突泉》一诗中他写道:“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由此,他能画出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传,《鹊华秋色图》曾被乾隆皇帝两次打入“冷宫”

  第一次

  乾隆:鹊、华二山方位失实 误我大清之战事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他欣然一笑,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他急命飞骑去京城禁中取来,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开始时赞叹不绝,仔细对照却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原来,赵孟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对此乾隆十分生气,他想: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这可不是小事。随即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冷宫。

  第一次

  乾隆:皇后去世 此画勾起诗性当为罪魁祸首

  第二次,相传他游览济南大明湖,登上鹊华桥,观赏眼前如画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又一次想起了宫中的《鹊华秋色图》。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他早已把上次打入冷宫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宫取画。

  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鹊华桥想到了《鹊华秋色图》,又想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感慨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的伤感爱情。挥笔写下了《题鹊华桥》诗一首:

  长堤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

  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

  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榆烟杏火接空蒙,稳度芳堤饮练虹。

  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不巧的是,乾隆写完此诗后仅五天,就得到了皇后去世的消息。他认为是写这首诗招致的祸端,悔恨自己不该乱用银河鹊桥的典故。伤心之余,他更是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应了牛郎、织女相爱却分离的事,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是罪魁祸首。乾隆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

  可就在火盆端上来的一霎时,他反悔了。他明白,这幅传世名画失而不可再得,若依自己的性子烧了,自己会被后人指责!想到此,他恢复了理智,打消了烧画的念头,但他还是再次下旨将《鹊华秋色图》打入仓库,贴上封条,任何人不许再碰。

  从此以后,乾隆皇帝也就再没看过《鹊华秋色图》,更不肯再登鹊华桥了。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直到1949年初,《鹊花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来源:壹号收藏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