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37:58 热度:616
来源:杭州日报
智永和尚是中国书法史上书法造诣最专业最全面的高僧。一般的禅家墨迹,或是意气高过实技,云山雾罩自作炫人如高闲、佛印辈;或是执于一端出神入化,但于功夫齐备楷隶全能则有欠缺如怀素。唯有隋代智永和尚以一卷《真草千字文》享誉于世,见出空门中人虽讲求抽象的精神意气,其实在实际的点画功夫方面也是极其扎实、中规中矩的。这恰恰是所谓的佛家书、道家书最缺乏的素质。
唐李绰《尚书故实》:
右军孙智永自临千字文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习,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
“铁门限”、“退笔冢”是书法史上有名的励志掌故。过去师尊父辈鼓励后学,多以此二典为喻。相比之下,智永作为主体人物名气,反而没有“铁门限”、“退笔冢”更脍炙人口深得人心。古诗文或书论中常有“笔冢”(智永)“墨池”(王羲之)以示勤学苦练之重要,而以后世智永比拟书圣王羲之,正证明智永的分量不逊右军。但关于“笔冢”,也有疑惑者。
清代章学诚《知非日札》有云:
永师学书虽勤,断无每日换退数十笔头之理。人生百年,止得三万六千日耳!十瓮笔头,每瓮数万,是必百年之内,每日换数十笔头,岂情理哉?
“退笔冢”或有之,但十瓮笔头数十万的量,或是渲染而已,当不得真。
以此推之,智永在永欣寺书《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江南诸寺的传说,恐怕也不无可议处。周兴嗣编《千字文》的文字盛行于南北朝时的梁、陈之间,梁武帝钦定为教科书颁布天下。智永书写后遍赠江南各寺,这是合乎情理的。至于是否有八百本之多,大概只是个约数而已。而令人颇费猜疑的是,传至今日,除了刻本之外,竟无一卷墨迹传世。今天我们看到的《智永真草千字文》竟是唐时假日本遣唐使之手东渡日本,在《东大寺献物帐》中明确被著录的本子。初藏于东大寺,后辗转落入私人藏家之手。直到1912年大正初,才借刚刚兴起的影印技术公之于世。反观中国,竟无一丝蛛丝马迹,何也?
1974年启功先生在看到日本东大寺藏本并作《日本影印智永真草千字文跋》中认定:
日本藏真草千字文墨迹一本,乃唐时传去者也。其笔锋墨彩,纤毫可见,此真是永师手迹,毋庸置疑。多见六朝隋唐遗墨,自知其真实不虚。
启先生没有详述证据,而是从笔墨风格上作出了判断。当然也可以有一些追问。比如当时《千字文》流行风靡是不错,但以真(楷)、草两两排列对应的逐字写来,是一种独特的做法。《千字文》是知识启蒙读本,初级教科书的功能,应该是提供最标准的(最好是唯一)写法。而真(正)、草书体对应的是立足于书法艺术审美取向的写法。智永分送江南诸寺的八百本《千字文》,按常理应该是一种书体如正楷书以便识读;而不太会是正、草交替对照的双体。但智永传世的单体《千字文》也一直不见踪迹,神龙见首不见尾,如此看来,智永之谜,竟是难以得解了。
历来关于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刻本,约有如下一些:
1。北宋大观三年(1109)二月薛嗣昌以长安崔氏秘藏墨迹摹刻而成。现存陕西西安碑林。世称“关中本”。
2。清初刻本,据称是据墨迹上石。但没有关于底本的来历说明,摹刻精细,稍逊古意。曰“宝墨轩本”。
3。明《戏鸿堂法帖》翻刻本。因卷首缺字数十,自“龙师”二字起,故称“龙师起本”。因属石本翻刻,价值不高;但卷尾有董其昌跋,亦为一得。
有赖这些零星石刻拓本,还算知晓智永《真草千字文》的些许源流传闻。但墨迹实物,怕是难睹庐山真貌了。
关键字: 王羲之,智永和尚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