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29:06 热度:695
今年是黄宾虹诞辰150周年,也是他逝世60周年,自3月25日~5月18日,“高山仰止”系列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200余件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展现了这位“画之大者”的综合艺术成就。尽管当年他就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但黄宾虹自言“五十年后为世人识”。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对他的艺术成就到底有什么样的认知?当代画家对他的学习借鉴又达到何种高度?且听本次展览策展人、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骆坚群及其他业界专家娓娓道来。
从“白”到“黑”的转变
谈论黄宾虹的国画创作,就不能不提到他从“白宾虹”到“黑宾虹”的转折,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绘画“变法”思想的形成。骆坚群表示,早期,黄宾虹的 个人风格还没形成,以学习古人为主,作品表现力不够,到辛亥革命以后,由于他参与到很多社会变革中,接受了“变法”思想,并逐步将社会“变法”的概念转化 到了学术、艺术上,最后致力于中国画的“变法”——这种变不是破古人之法以另立他法,而是“批判和复兴”古人传统。骆坚群告诉记者:“黄宾虹对 传统的选择,着眼点跟别人很不一样。他认为变法的第一步是‘杀’回到传统深处,跟晋唐人要浓墨法,这才出现了黑密厚重的‘黑宾虹’,恢复了中国画鲜明的表 现力。他认为从元代以后到明清,中国画崇尚的是淡墨法,因此表现力越来越弱。到了近代以后,这种表现力已经难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回到传统中去寻找强 有力的表达。”
转向以后,黄宾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生。虽然当时很多画家都纷纷走进大自然写生,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作品面目各异。就说黄宾虹,他所找回的,也是传统的写生方法——卧游。他把自然山川的东西全部收入眼底,经过自己的理念酵化,再从笔下汩汩流出。
而经过1933年的“青城坐雨”和“瞿塘夜游”两次顿悟式的游历后,雨山、夜山成为黄宾虹最擅长、最经常的绘画主题,浑厚、华滋成为其美学上的自觉追求,渐渐自成一格。到了1934年,黄宾虹写下一篇《画法要旨》的文章,总结出五个字的笔法:平、留、圆、重、变;七个字的墨法:浓、淡、破、积、泼、焦、宿。从观念上、技法上、写生上解决了他想要的东西。
境界浑融 色墨无碍
尽管,人们总喜欢用“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这两句诗来形容黄宾虹晚年的水墨创作。但“黑宾虹”不仅仅是黑,这次展览,骆坚群特别从5000余幅作品中挑选了100余幅设色山水,展现了他“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浑融境界。“70岁之前,黄宾虹是以水墨为主进行思考与实践的。到了70岁以后,他开始在文章中大量讨论色彩。在他看来,元代崇尚淡墨以后,浅绛设色开始成为水墨的附庸,他在‘白宾虹’时期也是如此。”
那么,黄宾虹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由浅绛中走出来呢?骆坚群表示,在他提出浓墨法以后,重色丹青才有可能出现。“他后期的作品设色都是以矿物颜料为主的,色彩非常鲜明亮丽。 有人将其和西方绘画对接起来,那不是因为他借鉴了西方,而是他从自身的‘变法’探索中,获得了与西方绘画色彩对话的可能,让观众惊叹中国画的设色可以这么 强烈。而由于他的重色丹青与浓墨法融合得这样自然而然,导致人们在讨论他的‘黑密厚重’时,几乎把他的设色忘记了。”骆坚群说,由于黄宾虹的变法,直插入中国绘画更古老的传统,也因此,他作品的现代性体现得更加深刻。“一位老师曾告诉过我:好的现代性需要一个特别大的跨度,一头伸向历史深处,比别人更古老;另一头才可能指向更遥远。这一说法用在黄宾虹身上特别恰当。”
同时,骆坚群谈到,黄宾虹也 是一位古文字研究学者,对古文字的空间构造有独特理解,他认为中国画的空间乃是以中国文字为依据的,因此和世界上其他画种拉开了很大距离。“这一观念,到 目前还没有看到别人阐述过。我以为是非常独到、精准的。其确立有两大好处:一是他的作品空间永远是中国特性的;二是中国画的存在有了更清晰的合理性。认同 了这一点,无论怎么画,作品都在中国画范畴。今天,可能还有不少人无法理解黄宾虹:一个画家想那么多干什么?事实上,他用自己的实践、作品实现了创作理想。为什么我们看现在很多中国画家的作品,会觉得他们画得太别扭、太浅薄?就是因为其空间观念已经脱离了汉字。”
当代画家学习黄宾虹
只有皮毛未及精髓
那么,当代有一批画家打着学习黄宾虹画法的旗号,声称自己的创作与黄宾虹一脉相承,他们到底又做得如何呢?国画家庄小尖直言不讳道:“在我看来,大家基本只学了点皮毛,更不客气地说,只学到了渣——仅仅是笔墨上和黄宾虹的作品有相似处,并未学到精髓、探到内核,因此无法呈现黄宾虹作品那种精气神。”
当然,庄小尖也认为,黄宾虹确实很难学,甚至不可学。
首先,从个人阅历来讲,黄宾虹与 当时的社会变革有着绵长的渊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做过美术出版、文物鉴定,有相当的文化能力;后来又到北京审定故宫书画,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了 解得非常清楚,个人收藏涉及到青铜器、瓷器、玉器等,非常丰富。“他不是以单纯的画家身份出现的,而是一直处于文化圈顶层。无论是文化积累、个人境界,他 都可谓是精神贵族,创作的作品才能超凡脱俗。”
此外,庄小尖也特别强调黄宾虹的 书法。“虽然在相当时间内,很多人并没有把他当书法家,但他的书法非常有内涵、有韵味。他写大篆,但跟当时的金石学家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不同,很大 胆,将行草韵味带入大篆中,把金文写得活泼、生动,带有强烈的个人气息,这说明他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光从图式、用笔上学习他,并不知 道他的精神所由,因此学得不好——从形而上讲,没有他的人格魅力、文化积累,就达不到他的精神高度;从形而下看,没有他的金文功底、书法历练,笔下也达不 到他的力度、气度。”
在骆坚群看来,黄宾虹对 汉文字的研究,对书法和绘画关系的认定,确实是最根本的。“现在有的人对他的作品提出质疑,就是认为其作品离开了绘画本体。事实上,就有如最高级汽车设计 师,他创造的通常并非可以马上批量生产的汽车,而是具有未来指向的概念车;有的画家在历史的关节点,他的作品也深藏概念,米芾如此,黄宾虹也如此。很多人只看着他的画面说话,因此感到疏离和陌生;一些画家临摹他的作品,画出来的东西,看着有点像,本质上又不像,也在于对黄宾虹的‘概念画’理解不深,无法追本溯源。”
纯伪作易辨认
木刻版难鉴定
因为在艺术上造诣精、深到一般人难以揣测的高度,使得黄宾虹的作品价格,到今天也无法和近代其他三大家——潘天寿、齐白石、傅抱石相提并论。北京隆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书画鉴定家刘建业表示:“这种差距是不公平的,说明他的艺术价值目前还没完全体现出来,将来仍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而且他不为商业进行创作,作品基本都是精品,很值得收藏。”
同时,刘建业也强调,要留意市面上通行的两种类型的赝品:
一种为纯粹的伪作,这个比较好分辨。“黄宾虹的书法艺术古朴瘦硬、独具一格,一般人很难临摹得好,鉴别者只要研究得深入些,就可以掌握其特点;另外,他的绘画作品借鉴了其他古代艺术门类,临摹者往往理解不了,即使是照着原作依样画葫芦,由于弄不懂他的创作意图,也会把关键点漏掉。所以判别他的伪作,甚至比傅抱石的作品都容易。”
另一种是几十年用高质量宣纸通过木板水印做出来的印刷品,这个鉴定起来就比较麻烦了。“‘文革’刚刚结束时,我就在北京某处看到挂着六尺整纸的黄宾虹木板水印作品,按照真迹的价格在销售。木板水印这种印刷品,刚刚出炉时,墨迹、墨色、气味都很容易判别,甚至闻一闻就知道;但过了几十年,墨色会渗入到纸中,气味也消失殆尽,就特别难分辨了,要非常注意。”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