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19:58 热度:560
这颗星球上一个被大众知晓却被少数人控制的行业——艺术,在信息自由流动的今天,仍然保持着最古老的价值评估体系与交易模式,以维护行业最核心圈层的利益。要观察这一病态生态系统最鲜活的一环,就必须在每年夏天去瑞士山区的巴塞尔,拿到一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的VIP卡,以迈过艺术品收藏者从菜鸟到老鸟的门槛。
历史上第一个当代艺术博览会诞生于1967年的科隆,吸引到了1.6万名观众,18家画廊销售额达100万马克。3年后,嗅到商机的瑞士人跳了出来,3位画商山寨了一个巴塞尔版艺博会,号称更民主、更开放——也就是敞开怀抱,只为交易。这就是日后改变艺术交易版图的ART BASEL。第一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并不成功,像卖电器一样卖艺术品在当时显得离经叛道,但它做出一个伟大的贡献:促使画廊展露出商业野心:艺术也是一种商品、一种消费品,而博览会是最佳售卖场所。
今天,在MCH展览集团运作下,ART BASEL已成为艺术博览会的代名词。除了每年6月在瑞士举办,2002年12月,ART BASEL被复制到了迈阿密,迈阿密也在10年之间升级为美洲艺术之都。2013年5月,香港艺博会在被收购后更名为巴塞尔香港艺博会,香港一跃成为亚洲的艺术品交易中心,ART BASEL借此完成全球布局,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交易额最高、富豪收藏家最多的艺术博览会。
巴塞尔艺博会为什么如此成功,不仅在全球艺术品市场占据统治地位,还捍卫着艺术品线下展销交易模式的价值?高举“商业民主”大旗打败科隆艺博会后,巴塞尔早已变成新的艺术专制平台。巴塞尔每年都通过内部评选委员会筛选全世界近千家申请画廊名单,为290个展位划定承租者。入选画廊要付出起步价达数万欧元的租金,以及展览期间昂贵的运输、差旅、晚宴、香槟费用。最后,画廊当然要利用好成本极高的摊位展出最好的艺术——也就是最好卖的艺术,或者说最容易让富豪们埋单的艺术。所谓全球艺术风向标也就在艺博会形成了。
巴塞尔有一套严密但彬彬有礼的VIP制度,将买家分级并区别对待。普通的VIP服务,除了落地后的礼宾接待、贵宾沙龙、专场预览,还包括专门的艺术顾问、地区服务经理,一个以美女为主的庞大团队为VIP提供各种服务。在VIP之上还有一个VVIP阵营,其公开的权利是,比VIP更早的入场时间,享受专属扫货特权。
一位亚洲新藏家在巴塞尔扫货第二年获得VIP资格,自认为迈入了艺术圈的新门槛。他承认巴塞尔艺术行像一个固定仪式:长途奔波抵达后,摊位多得一天都看不完,晚上还要参加收藏家晚宴、画廊派对。这样的消耗后,还要在上千个艺术家的上万件作品中做出判断。最后,他的判断标准都依赖于画廊的“品牌调性”:大牌画廊推的所有艺术家都不会错,小牌画廊推的最先锋艺术家也可以收入囊中。
今年6月17日开幕的第45届巴塞尔艺博会,据称创造了40亿美元的交易额。最高价艺术家作品依然是你熟悉的名字——安迪·沃霍尔1986年的一张自画像,在展览开幕30分钟内即以3200万美元售出。其他上热卖排行榜的艺术家名字,并非展销现场的惊喜,而是评论家、画商、经纪人们早已划出的名单,博览会上只需上演一种现场交易的热潮即可。
在形式上,巴塞尔艺博会和一个珠宝、手表甚至汽车博览会没有区别。只是后者早已发展成为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趋势的展示平台,而前者主要功能还是交易。所以在本质上,艺博会更接近菜市场,大商贩们制定价格标准,老主顾们引导需求,买卖间隙,大家还会聚在门口唠唠嗑交换信息。
巴塞尔艺博会主办方也希望提升传统模式的价值,于是推出各种主题展、平行展以突出专业、学术的氛围,把艺术品包装得比一般商品更高贵和神秘。甚至,他们弃用了“艺博会”,将官方名称定为“巴塞尔艺术展”。
多么高大上的名字呀。44年前那个以交易为卖点的博览会又变回了繁文缛节的圈子游戏。人们坐着飞机、游艇,从世界各地聚到一个小城来举行群体性狂欢,最后再让一批批新的游戏玩家为这一切埋单?
艺术的专制与封闭——这顶高帽子是不是总结巴塞尔艺博会成功之道的另一种方式?这种现象在艺术圈非常普遍:只要你是这个圈子的生面孔,还没被经纪人发现是有钱人,没被画廊主们列入收藏家名单,恭喜你,你就永远不会得知一件艺术品的真实价格。这样做的效果是:艺术品仍然可被赋予特殊价值进而被特殊估值,而在人潮混杂的艺博会,这样操作的效果可以被放大十倍、百倍。
关键字:艺术品市场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