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08:32 热度:626
编者按:谁是艺术市场中的下一个“当代水墨”?大家都在试水与猜测。上海的泓盛拍卖一直都在当代板块试图寻求改变和突破,而这次关于呈现进行中的当代艺术“拍卖双年展”就是这样一个实验品。拍卖吼叫学术,学术私下兜售作品的情况在目前当代艺术生态中已是见怪不怪。拍卖公司来做双年展,艺术家当了回策展人,各种身份在“拍卖双年展”中算是来了个彻底错位。从目前公布的参展作品来看,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装置艺术或实验艺术登上拍卖市场的舞台,以及在构建和试水实验艺术目前在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上的话语权运动,史金淞用“不仅仅如此”来回应了我的猜测和疑问。这场”将错就错”的实验,突破口和诉求点在哪?雅昌艺术网采访了拍卖双年展的策展人史金淞。
拍卖行为什么来做双年展?
“泓盛拍卖的艺术总监佩韶和我是朋友,七八年前,她就和我说要做泓盛当代艺术专场,当时我就觉得这事儿有点扯。”在史金淞看来,当代艺术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状态,本身就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用一个肯定的方式去做,觉得“这事很怪诞”。二来,目前拍卖行的当代艺术专场中所上拍的作品属于比较“父系式”的作品,“就是所谓的劳动力密集型的,技巧型的,装饰型的一些作品。”他谈到,“通过拍卖市场的聚焦,呈现出来的信息一定会让民众误读当代艺术的现状和本质”。
在泓盛CEO赵涌看来,欧美的四轮汽车未必能在中国的老弄堂中顺畅穿行,传统的拍卖模式早已陈旧,跟不上当代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变化速度。泓盛拍卖想做正在进行的当代艺术,是一直在谋划的事情。苦于天时地利人和不到位,做当代艺术专场的这个话题,此后很多年也没有在史金淞与泓盛之间继续往下延展。直到今年,“拍卖双年展”的概念从他和几个朋友的“胡扯”中一步一步的“扯”到了现实操作中。谁也想不到,当初的一个念想就这样经过反复的磋商和不断的沟通,真实的呈现在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谈到目前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局面,史金淞说他不懂也不了解,“我不是研究市场的”。从二手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说,他听到了很多声音,有些人认为现在玩的都是“老一套”,“现行的市场是一个相对经典的运营模式,不如说美术馆或拍卖行,都是在相对发展了很多年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典的、固定的套路,他们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方法,这种固定的方法尽管在中国遇到了诸多的调整、修改和变化,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对的错位。其他的艺术门类也许可以这么来做,但当代艺术的这口锅里的‘汤料’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对等。就像一群探路者,走在最前面的领队在遵守大方向和目的不变的情况下,遇到情况是需要及时作出调整的,一成不变很容易掉进山沟。”
艺术家为什么来做策展人?
作为一个艺术家身份的史金淞,为什么想要来做这样一场关于拍卖的双年展?他首先要从双年展说起,“现在的双年展越来越倾向于某种权利系统了,再也不是那个两年一次呈现大家最新‘实验’的展览。现在什么都有‘双年展’,泛滥的有点像路边摊。我想试图回到双年展最原始的状态,而拍卖也许回给它一种新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领域,目前学术机构、美术馆、画廊、拍卖普遍存在混杂情况,“就像我们开玩笑说画廊已经变成学术机构了,以后可能就变成美术馆了。这种情况下的拍卖,就变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公共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充满了各种传奇,买家、卖家和中介很多时候弄得像真的一样,大家心照不宣,有人讲故事就有人听故事,其实都无所谓是怎么回事。”
史金淞一直把自己定义为“属于非象征性艺术家”,在他看来,他的工作一般来说都没有什么象征性的隐喻。”所以让我来做拍卖双年展,也许能把它真实的地方做出来,回到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上最初的、不确定性的、有意思的地方,回到一个根本上来看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也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拍卖里也有不确定性,我们想把这个不确定性变成一个确切的、可视可触的事儿,最后慢慢变成现在这样一个事情。所以‘拍卖双年展’是一个关于在行动中实验的态度,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这是一个反问句。”
对于这个以拍卖为线索的每两年一次的展览,史金淞认为无论是时机,还是人选都是比较合适的,“一方面,泓盛也觉得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和发展是有问题的,他们很希望能够有所调整和改变。另一方面,关于策展的人选,此前我有推荐过一些策展人,但关乎市场的原因,大家都觉得去了不太合适。这是一个既交叉又边缘的事情,策展人觉得做市场的事情不合适,拍卖行又不好双腿跨过界限来做学术展,而这不管对应我的身份还是工作属性,相对来说都还算是合适。”
参选标准要的只是一个态度
再谈参选标准,我们从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艺术家挑选自视为很重要,但又不符合现行市场流通方式的作品。“而通过这样一条标准筛选后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将会变得有意思起来,史金淞概括为作品和艺术家的“活力度”,“事实上真正艺术圈里边最活跃、最热闹的很多东西别人是不知道的。比如说,以前我跟藏家没有什么交道,后来有一段时间,在台湾和欧洲做展览的时候,有一些藏家会很认真跟你聊的,你会发觉很多事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只是通过一些公共平台去获取信息。同样的,包括策展人也都是不可能一个个展览,一个个艺术家去看,很多情况下了解的信息都相对有限。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基于思想生产契机,还是思想生产本身,只有进入流通过程才能形成更加活跃的现实局面。而当大家都是通过媒体途径获取信息的时候,很多东西就无法被大家看到,削减了它的流通性。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拍卖的过程变成生产的一部分呢?从某种程度上,在拍卖双年展中,拍卖的流程或者市场的流程已经变成很多艺术家作品语言的组成部分。”
拍卖双年展的展示销售平台已经在赵涌在线正式上线,目前从已上传的8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件作品明确标示了拍卖方式。例如,陈彧凡与陈彧君根据这次拍卖双年展的一些规则而定做的作品方案《包装/作品》,基本构想是围绕着拍卖这一环节展开,通过对拍卖规则的硬性规定和作者有意混淆作品与包装箱之间的主次关系,来探讨当下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及流通过程中复杂的投资心态等心理问题。提供拍卖的是4只外形完全一样的木质包装箱,每个箱子都有编号及艺术家签名并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其中一个箱子内装有艺术家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其余三只内没有作品仅是包装材料的重复包裹,不过买家如果愿意按照说明书指示打开一个切口,这个作品便是陈彧凡和陈彧君参加2013年拍卖双年展的作品,否则它们仅是一个包装箱。再如,朱东发参展的作品《掀衣代言》发端于艺术家今年的一篇微博,题目分别为《表达一下》和《这样可以吗?》分别发布于网易和新浪(新浪的已找不到)。大致表达的是对自由言论的支持。艺术家在作品描述中写到:“我想在大庭广众聚光灯下通过掀衣代言这个动作,艺术的展现竞买人所要隆重推出的内容。拍卖,竞价也是艺术,而且是这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掀衣代言的内容,是由竞买人决定的,但我在聚光灯下的掀衣动作表达的是一种对公开透明制度对渴求。 而且竞买本身就是一种对公开透明制度的最好体现!”
此外,展览还有自由报名的组成部分,史金淞说他自己不挑作品,“我只是从事这个展览的组织工作,请相对应的有意思的合适艺术家来参加,而我也只给这些参展艺术家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让他们自己发挥。在这个展览里,我们只讨论关于当代艺术生态和生产的关系。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件好的作品,但好的作品通常不太适合被现行的流通方式,于是需要拿出来,我们每个参与者根据作品去设计一个独特的被拍卖方式。”
结语:如果把拍卖市场比作传统的平面架上作品,把参与其中的诸多因素和环节比作隐藏在大众看不见的表面之下,那拍卖双年展中,由艺术家史金淞策划,赵涌在线和泓盛拍卖作为平台提供商,以及更多作为参与者与委托方的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和从业人员,这样一群人让就是企图准备在这个平面上拉出一道口子的“操刀者”。在我看来,这与意大利艺术家Lucio Fontana在画布上划破的那一刀有着极其相似的目的,不管结果如何。
关键字:双年展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