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8:46 热度:1425
上海龙门雅集董事长 李亚俐:
拍卖行直接和艺术家联系是越俎代庖
画廊在中国大陆兴起的基础薄弱,历史也短。最早时候,画家自己挂单卖画;新中国成立后,文物商店直接跟艺术家要画;上世纪90年代,一些酒店附带经营一些小画店,跟艺术家拿点作品;再后来,“画家村”开始自营自销。直到2004年,当代艺术品价格飞升,香港拍卖行开始拍卖当代艺术,一些有识之士才开始在北京的798等地开办画廊,为艺术家办展。或许可以说,中国大陆的画廊产业是因拍卖市场火爆被带起来的,画廊业从一开始就没有出现过自开自垦的地盘。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近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遭遇寒流,我们还是有一点高兴的。因为它可能会使画廊的发展得到一个新生的契机。画廊和拍卖行不一样,画廊的经营需要时间的孕育和大量心力的投入。画廊对艺术家的推广和包装,一谈就是三年、五年。画廊需要在资金上给予大量投入,还应懂得如何在市场不认识艺术家之前,对其提供学术上的支持,与评论家讨论,挖掘展览背后的学术论点,为文作序;并且运用自身社会资源、人脉等邀请媒体和收藏界参与活动。一般而言,一个展览如果能得到媒体界、学术界、收藏界的三方认可,那几乎就可说是成功了。然而,这也只是成功的一小步。接下来还有许多日积月累的推广与后续展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艺术家逐年铺陈,为艺术家寻找到艺术追求和市场接受度最好的契合点。在漫长的努力之后,画家最终形成成熟的艺术风格,拥有不断提升的知名度、学术地位、市场价格、忠实的收藏人群。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各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如果有哪一部分越俎代庖,必然会对艺术市场的生态造成破坏。如果拍卖行形成惯性,直接和艺术家征集拍品,参照画廊出版品撰写拍卖图录等,必将直接掠夺画廊苦心经营多年的市场价格基础。一些年轻的艺术家,过于看重眼前利益,直接进入到二级市场,可能短期内就会名利双收——我只能为他祝福,希望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充足的运作资金能够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否则,一个没有建立扎实的市场基础,没有赢得媒体公断和学术界认可的艺术品,它的最终价值肯定是不稳定的。
艺术经济学家 马健:
画家私下卖画是传统 画廊地位尴尬前景悲观
艺术家跳过画廊,直接将作品拿到拍卖行送拍,在我看来,这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画廊这方面来看,在中国,做得很好的画廊寥寥无几,能长期赚钱的也是十里挑一,艺术家人数则是数以万计。巨大的供给要和市场有效对接的话,不可能在画廊这一棵树上活活吊死。
如果说,国外的一些大画廊以其深厚的专业性和影响力,而充当了所谓一级市场的“把关人”角色的话,国内画廊目前的专业度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拍卖行是现代企业,画廊是古典商家,无论是理念还是管理,二者的差距都不是一星半点儿,画廊传统的开门候客式经营往往因为信息成本太高而显得经营效率偏低。这种种原因导致当下拍卖行无论对于藏家还是艺术家而言,其吸引力和认可度都高过画廊。
拍卖行对画廊的冲击有目共睹,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所谓的“越俎代庖”。事实上,我对所谓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划分方式就不能苟同。在艺术品市场上,人们通常将画廊和艺术博览会统称为“艺术品一级市场”,而将艺术品拍卖行称为“艺术品二级市场”。这种划分思路显然来自于股票市场,并非直面艺术品市场的经验总结,而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生搬硬套,并未理解市场的真实运作状况。随着艺术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艺术品一、二级市场之分早已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对于当下的艺术品经营机构而言,打破一、二级市场的思维定式,可谓刻不容缓。
在这方面,我们看到拍卖行的反应速度又一次远远快过了画廊。内地现在所谓“直销式”拍卖越来越多,一些中小型拍卖公司甚至将拍品是“向艺术家本人征集而来”作为最重要的宣传亮点。为什么?因为赝品泛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拍卖行的这种“直销式”拍卖其实正是勇于创新的成熟之举,比“知假拍假”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
而对于画廊,坦白地说我是持比较悲观态度的。事实上,纵观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史,古代的画家都是自己挂单自己卖画。画廊在我们这里没有生长的土壤,基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状态。而且在中国,字画还承载了很多人际交往的功能,所以你想完全堵死画家私下卖画这条路,和传统也是相悖的。
北京天问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 季涛:
拍卖行比画廊更擅长推广和包装
许多青年艺术家在没有经过艺术品一级市场推广代理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了拍卖市场,一些代理人或者是艺术家本人,绕开画廊,直接把艺术作品送到拍卖行拍卖,通过拍卖场上知名度的传播和价格的影响来提升价位。拍卖场中许多的事实表明,这样的方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尤其当这种运作是由专业操盘手按照拍卖市场规律有计划进行时,价格提升的效果很明显。如果再配合新闻媒体做些宣传,一段时间之后,社会知名度也能提高。
为何在艺术家和拍卖行之间,画廊会缺席?我们知道,在西方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家的被发现与成长,本应在画廊为主体的一级市场来完成,但目前国内画廊的总体实力不行。2012年底前,北京画廊协会的主席在某个我主持的论坛中就承认:目前多数画廊根本不知道如何包装推广艺术家。而且,这些年来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合同遵守情况一直不很好,画廊无法控制艺术家在合同外卖画,艺术家也无法了解画廊销售的真实情况,互相之间缺乏信任度。
推广不力,合作容易夭折,画廊对艺术家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大。而相较于画廊,拍卖行的优势却非常明显。它资金雄厚,掌握较多的话语权,更懂市场,比画廊更加知道如何运作一个画家。拍卖公开举办的特点更能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在画廊买画要讨价还价,很难侃出一个合适价位。拍卖行的竞买则是从起拍价往上争,买家事先能判断出卖家的底牌,不懂也可以参与,而且自己能够了解现场其他人对拍卖品的需求程度……
尽管如此,我相信当下这种情形,只是国内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的特定产物,最终还是得建立那种一、二级市场清晰分工、各司其职的艺术品市场。因为从本质而言,拍卖行是无法取代画廊的。拍卖行对作品有一定的市场判断,知道哪件好卖,但更侧重于市场偏好度和短期成交获益。而画廊则更加擅长于对艺术家绘画水准和未来市场的判断,擅长于对画家的全面分析、学术研究、宣传推广、展览参赛和销售渠道,并可以根据艺术市场不断地给画家以指导和建议。如今拍卖行如此强势,而画廊弱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对艺术品的关注点,集中在了它的商品属性上。但总有一天,当画廊自身不断成熟和壮大,当收藏群体的趣味和水准不断进步,这种依靠纯市场化运作出来的画家及其作品将不再能够满足藏家的需要。当越来越有品位的藏家开始需要一些更有独创性、有深度的艺术作品时,画廊的重要性会渐渐凸显。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 油画家 李磊:
艺术家直接进入拍卖场
是有益尝试
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我周围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很多都是跟画廊合作的。相较于拍卖行的“一锤子买卖”,画廊和艺术家及收藏家的交往是长期而深入的。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宣传、推广方面,甚至是在日常生活方面,画廊都会给予许多支持。
但目前的现实是,国内的画廊业只是刚刚起步。特别是优秀的画廊,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越是好的画廊,在选择艺术家方面就越苛刻。所以很多艺术家并没有机会进入画廊的视野。这些艺术家必然会去为自己建立另外一种进入市场的路径。总的来说,我认为只要收藏家和销售者在利益上达到了平衡,各种探索都是合理的。
那些认为艺术家直接进入拍卖市场,会容易迷失、丧失艺术追求的“担心”,我认为也是大可不必的。这完全是个人选择的事情,市场是无所不在的。如果一个画家容易迷失,那他即便是靠画廊代理,也一样会丧失独立性。而被市场运作出来的艺术也不见得就充满铜臭味,没有艺术价值。
油画家 何健成:
改变艺术家“直销”格局
画廊自身要不断壮大
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模式和西方不太一样。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画家一直都是自己跟买家直接联系的。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相当一部分艺术家还是更喜欢自己直接跟藏家和拍卖行取得联系,觉得没有必要通过第三方来进行沟通。包括我自己,也没有找画廊代理。一方面,我还没有碰到各方面都令自己满意的画廊,另一方面,我也没有那么急迫地想要挣钱,所以我宁愿自己经营艺术事业。
说到底,这应该是一个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西方的画廊代理制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发展得已经相当成熟。画廊的专业性非常强,在艺术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人脉又广。艺术家自己闷在家里画画,不可能像画廊那样了解市场,也不可能认识那么多人。如果艺术家认为,从画廊那里获得的帮助远远超过他可能将要付出的利润分成,他一定愿意和画廊合作。但是在国内,画廊的历史普遍不长,良莠不齐,专业性上比较欠缺,在对艺术家的包装和推广上也未见得有多么到位。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似乎没有必要和画廊签约。甚至还不如直接销售给藏家,或者是和拍卖行合作,钱和名都来得更快些。这个格局,只能靠画廊自身实力的壮大才能得到改变。
关键字:画廊,拍卖行,艺术品市场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