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记者调查:假书画从何而来 为何难以禁止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6:39 热度:576

  国画家叶浅予的代表作《青春》原作一直挂在浙江桐庐的艺术馆里展出,可是伪作却出现在千里之外京城的拍卖会上,叶浅予的家人要求撤拍,拍卖公司却未予理睬。假书画屡屡混入拍卖会,是日渐火爆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的代表。假书画从何而来,又为何难以禁止,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

  事件 拍卖会知假卖假

  真迹挂在艺术馆 假画进了拍卖会

  金先生是叶浅予先生的外孙,11月初,他意外看到一个拍卖会的拍卖图录上,有外公的多幅作品,有的画金先生也未见过,但是其中一幅名为《青春》的水墨画,金先生看后大吃一惊,“这幅画是外公的代表作,一直收藏在浙江的叶浅予艺术馆里,怎么会出现在北京的拍卖会上?”金先生立即致电叶浅予艺术馆,询问作品的下落,馆方很快将拍摄的画作挂在展馆里的照片发来,让金先生放心。

  “画还挂在馆里,那这幅画必然是假的。”放下心来的金先生立即和拍卖公司联系,表明身份告知是假画,要求拍卖公司撤拍,但拍卖公司对此未置可否。拍卖当天,金先生的弟弟赶到现场,发现《青春》还在拍卖名录之列,并按照原计划进行了拍卖,最终拍出了3.5万元的价格。

  “我已告知拍卖公司画是假的,可他们还是‘知假卖假’。”金先生说,这个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让他怀疑卖家是用假画冒充真品,低价销售牟利。在拍卖结束后五天,记者和金先生一同来到位于城南大道的拍卖公司,公司的负责人孟先生接待了金先生。孟先生称,画并没有拍卖成功,公司和画主约定保留价是十几万,但最终没有达到保留价,画主不愿亏出。“画已经退还给对方了,是位在济南的生意人,他也是花了高价买来的。”孟先生说,画主不认为自己的画是假的,也不承认画是假的。

  高仿假画泛滥 拍卖公司也晕乎

  “我们也没看出来是假的,不存在知假卖假。”孟先生说,拍卖前接到金先生的电话后,他找来几个收藏界的朋友,一同对拍品研究了半天,没看出是假画,于是次日还是决定按计划拍卖。“有人怀疑有问题,但是也不确定,谁也没见过原作,心想也可能是叶老的学生临摹过的。”金先生随即将带着的一幅画拿出来向孟先生展示,“是不是这幅画?”孟先生展开画一看,“就是这幅,怎么一模一样?”

  金先生说,《青春》作为外公的代表作,母亲在1997年请荣宝斋用木板水印技术做过20幅复制品用于馈赠,原作放在叶浅予艺术馆中收藏,而复制品除了家人手中持有外,很多都赠送给他人。“拍品说不定就是当年的复制品之一。”金先生说,他在预展时看过拍品,与他手中的复制品相差无几。孟先生作为拍卖行的负责人,不禁也对拍品的来历有所怀疑,“看起来就是原裱原画,纸都发黄了,看起来有20年的历史了。”但这在金先生看来,正是有人故意做旧冒充真迹的证据。金先生提供原作的照片并指出,原作装裱与拍品完全不同,而且还另有叶浅予的题款,拍品在看过原作的人面前原形毕露。

  孟先生说,在他告知画主画有问题时,对方也很恼火,说自己买了好几年了,画怎么可能是印的,“玩不深的人,看这个也不懂。”孟先生说,“复制品现在太多了,我们做拍卖会时,也常有印刷品混进来,让人防不胜防。”金先生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的拍卖公司,如果连这些批量生产的复制品都分辨不出,那么既无法保证购买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

  探访 假画到底出自何处?

  美术老师临摹名家画作

  复制品冒充真迹,这让孟先生等业内人士也头疼,越来越多的复制品又是从何而来?“想买便宜的假画,首选琉璃厂。”按照业内人士的指引,记者近日前往琉璃厂一探究竟。刚从琉璃厂公交车站下车,就有一名男子凑了上来,“买画吗?范增、李可染的画都有。”男子随即引领记者钻进琉璃厂西街,七拐八拐进了一条小胡同,步行百余米后,推开了一间小门脸的门,门上挂着的牌子显示是一家绘画工作室。

  屋里卖的是文房四宝,但男子并未让记者停留,和店里的伙计打过招呼后,男子带记者穿过外屋,进了小院钻进另外一个小屋里,交由老板向记者介绍。“想看谁的画?”老板说着就拿出了一个画折,上面是一幅范曾作品的照片和规格等简要介绍,老板将折叠的宣纸打开,上面的画和画折上的介绍一致。“这都是我们请师傅临摹的,出自美术院校老师之手。”老板说,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模仿相应的名家大师,能做到神似,“完全一样不可能,和创作时的状态有关,但一般人看不出来。”这幅一尺左右的画,老板开价800元,但价格还可以商量。

  男子提供的图册显示,包括齐白石、吴冠中等知名近现代画家的画基本都有复制品,“谁的市场火,我们就做谁的。”老板表示,如果顾客点名要哪位名家的画,他可以根据情况找老师临摹,“如果老师觉得风格不符,也可能无法接活儿,画得不像你也不可能要。”老板称,如果不是行家,难以分辨真假。

  记者离开时,在琉璃厂西街的商贩看到记者刚从一家卖画的商户家走出,纷纷围上来询问是否需要买名家字画。一个“小个子”凑到记者身边表示,他还可以提供鉴定证书以及带有画家本人赠画的照片,“绝对能把外行唬住。”

  高科技复印批量生产

  琉璃厂的假画大多是请画师临摹的,能唬住外行,但对书画有一定研究的人来说,就不一定能蒙混过关了。不过,近年出现的高仿真印刷品混入收藏品市场,让行家里手也头疼不已。

  同样在琉璃厂附近,就可以找到提供高仿真书画的公司。一家图文设计部里,展示着很多名家作品,与人工多仿制近现代画家的作品不同的是,这些用电脑打印技术仿制的书画,涵盖各个时期。这家店的经理告诉记者,设计部可以提供定制服务,只要提供书画原大的扫描件或是原件由他们扫描,随后通过电脑制作,打印机微喷出高仿真的书画,“细节的效果很好,基本和原作是一样的。”高科技的价格相比人工还要便宜,复制一平方米的书画收费300元,量大还可以优惠。

  在美术馆附近的一家画廊里,有很多吴冠中、黄苗子等名家的书画作品,画廊销售人员表示,这些都是版画和装饰画,并非是真迹。这些画中,有售价不到5000元的,也有动辄20万元左右的,记者查询了解到,吴冠中《遗忘的雪》在十多年前拍出的价格是99万元左右,而在画廊中销售的版画价格也高达18万元,远非一般复制品的价格可比拟。

  销售人员介绍,珂罗版复制的装饰画价格较为便宜,一般限量复制500幅,而售价较贵的丝网版画限量复制99幅,上有吴冠中的签名,属于国际上认可的版画作品,因此价格比较贵。其中一部分真迹由画廊收藏,并不对外出售。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此类版画虽然是复制品,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艺术,并非为了作假。但有不少版画被别有用心的人购买后冒充真迹,由于其仿制精度很高,有时连行家都难以辨别,成为行骗的帮凶。

  师说 艺术品市场乱象

  假装著录作品骗下家

  艺术品鉴赏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吕立新(右图)表示,叶浅予作为大师,作品的市场价与其他画家相比一直不温不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上的假画很多,很多人不敢买。“拍卖会知假卖假,早已不是秘密。”吕立新说,曾有人从拍卖会买回三张名画,还带有鉴定证书,可后来发现画是假的,但时间久远,无法和拍卖公司商量退画。最终,拍卖公司给出了折中方案,由拍卖公司再次进行拍卖,卖价比买时便宜了几十万元,假画又被卖到了新的买家手中,无人去拆穿其中的奥妙。

  造假者为了将假画包装成真品,采取的各种手段可谓费尽心机。有一次,一位外地的朋友来京找吕立新鉴定一幅李可染的画,吕立新看过画之后觉得画是假的,但这位朋友拿出一本泛黄的1978年出版的《美术》月刊,上面有这幅画的介绍,配发的照片和吕立新手中的画一模一样。

  这位朋友说,买画时卖家给他看了《美术》月刊,让他相信画是真迹。在收藏圈里,这些在刊物上或是画集中有记载的作品,都被称作著录作品,对于确定作品真伪有很大帮助,不少收藏者都认为著录作品都是能够保真的。吕立新说,他后来托人去找当年的这本《美术》月刊,当他看到时惊讶地发现,当年的刊物里根本没有李可染这幅画的介绍,卖家提供的月刊都是假冒的,目的正是要骗取买家的信任。

  “现在只要肯花钱,去出版社出本画集并不难。”吕立新说,这类事情在近年来屡屡出现,著录作品也逐渐褪去了保真的光环。

  胡说的专家有钱赚

  吕立新说,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艺术品鉴定缺乏有公信力的机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权威机构应该是公正中立有信誉的第三方机构。

  而在实践中,甚至画家本人的鉴定意见,有的都难以采信。“有的画家早期的作品不够好,成名后他就予以否认,一般的规律是,画家只会把真的说成假的,不会把假的说成真的。”

  画家的意见不够公正,一些著名鉴赏家的话也不能相信。“严谨的专家没饭吃,胡说的专家有钱赚。”吕立新说,曾有香港富商请一位知名鉴赏家到香港游玩,临走前请鉴赏家鉴定一幅画,随从看了都发觉是假画,但鉴赏家制止了随从,笑呵呵地鉴定为真,事后随从疑惑不解,鉴赏家一语道破原因:人家花钱请咱们吃喝玩乐,他今后也不准备出售这幅画,说真又有何妨?在场面上由于种种原因,专家不说真话,让去伪存真的难度更大。

  相关法规尚在完善中

  吕立新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乱象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拍卖法》是规范拍卖行业的法律,而艺术品拍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存在自己的特点,而《拍卖法》规定拍卖不保真,对于艺术品拍卖来说是一个漏洞,“诈骗50万元是重罪,但卖假画卖了500万元,却没有责任,卖家还洋洋得意,这是法律上明显的漏洞。”吕立新说,《拍卖法》让拍卖公司在出现问题时以此为托词借口,甚至是挡箭牌。

  另一面,行业缺乏诚信,良莠不齐,也导致知假拍假,假画泛滥,出现问题后没有有力的措施制约。吕立新也曾经在拍卖会上买到过假画,后来与拍卖会交涉半天,最终才退画了事,“没有法规,让买家维权很难。”

  对于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种种乱象,吕立新表示文化部早已起草了《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并历经多次修订,他是参与起草的立法委员之一。“条例里对于假拍和拍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现在已提交上级管理部门,还在进一步征集意见完善。”吕立新说,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出现才20多年历史,现在出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但和西方200多年艺术品市场的历史相比还很短,条例如能出台,将对规范艺术品市场很有帮助。

  ■提醒

  收集画作身世辨真假

  “艺术品拍卖中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买到假画也不要怪别人,只能说自己的功课没做到家。”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负责人表示,以画家为例,画家画过哪些作品,后来是否流入市场,谁曾经购买,这些有关画作身世的问题,都需要买家去收集情报加以研究,帮助自己判断作品的真假。

  每次拍卖会之前收集大量拍品,工作量巨大,拍卖公司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拍品进行筛选,不可能对每件拍品的真伪做出鉴定。“规模大的拍卖公司,会请专家对比较重要的拍品鉴定一下,但不可能每件拍品都请专家,财力无法达到。”这位负责人表示,大公司尚且如此,小拍卖公司更不可能请专家鉴定了。

  吕立新提醒步入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新人,艺术品收藏固然有着高回报,但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并存的高风险,收藏时要心态平和,不能急功近利,抱着欣赏的态度去收藏很重要。在收藏时要先储备专业知识,具备一定辨别能力后再去试水,减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来源:北京晨报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