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5:40 热度:700
“现在大家都在玩收藏,但是想想哪有可能遍地是古董啊!假古董、假专家和不靠谱的仪器鉴定等已经成为如今收藏的三大乱。”著名收藏家、鉴定家王立军如此对媒体表示。
《古董局中局》作者马伯庸也认为,古董本身利润非常高,尤其鉴宝节目一炒,动不动一个碟子卖了几千万元,一个瓶子几亿元,老百姓只看到吃肉,没看到挨打,没看到被骗的家破人亡。
而这就如同“鬼市”,只在漆黑的夜里出现,天一亮,则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
藏家的学费
章宇(化名)进入收藏圈不过五六年,但已在古玩上投入了近千万元。他最早在各地文物市场几万几万元买进的“古董”,最后证实都是赝品。章宇的幸运在于,“还好我有一个原则,在我不懂的时候不买贵的。”章宇说。
买赝品是每个初入收藏圈的藏家必交的学费。“谁没有看走眼呢?造假技术越来越高,学费交得少就是幸运的了。通过一次次交学费,积累经验,避免以后看走眼。这就是造假者和鉴定者、收藏家的斗智斗勇。”上海拍卖行副总经理陈克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章宇从小对古玩感兴趣,5年前,因为偶然从朋友处得知查济的明清古村落保护得很好,便兴冲冲地跑去,在当地花两三万元买了一批青铜器、瓷器和木器。结果回来后发现青铜器和瓷器全部是假的,“假得自己仔细看都能看出来。”
不久他去丽江,又注意到当地有很多佛像、铜器,便对着书花了两万元买了一些。结果那年春节去洛阳,他在洛阳的街头看到一模一样的铜器,就知道自己又买错了。
“后来在上海的藏宝楼,我也对照着书上的器形、老旧程度凭感觉买了三四万元的青铜器,后来发现都是新的。青铜器起点太高,水太深,造假水平也太高,况且青铜器真品怎么会出现在地摊上。后来我吸取教训,兴趣也转移到较偏门的高古瓷器的收藏。”章宇说。
“那些做仿品的就是针对刚刚进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又有点闲钱的玩家,他们不知道水有多深,就是买几本书几张光盘,对着图录和电视片去买,这些人最容易上当。”上海朵云轩副总经理于文盛告诉记者。
于文盛反复强调这个圈子“水很深”,将刚入行的藏家比作一只旱鸭子。“从刚下水到游出名,非一日之寒,只有不断螺旋式进去,而且你没有点悟性也看不出来,有些东西仿得特别逼真,只是感觉有些不对,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于文盛说。
这些赝品制造者还会利用藏家的捡漏心理。所谓捡漏,就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到值钱的藏品。章宇说:“玩了五六年,感觉收藏里最大的风险是贪,想捡漏。但事实上,花几百块捡一件官窑瓷器完全不现实,真正的捡漏应该是你看到了藏品未来的空间,以现在合适的价格买进。”
鉴定之乱
藏家需格外小心,但这解决不了仿品泛滥的现状。有人寄希望于专业的鉴定,殊不知在鉴定上,既存在鉴定难的问题,又存在乱鉴定的现象。
中国传统艺术品收藏鉴定靠的是“眼学”,即用眼力观察,这本身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知识、经验与悟性。而目前古玩真伪又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反复验证,没有标准让外行人一眼看出真假。即使陶瓷等器物可以用热测光鉴定年代,但在魔高一丈的造假者面前,也会力不从心。例如,有些人直接将汉代墓葬中的砖石拿出来雕刻成雕塑,这种仿品连仪器也无法检验出。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玩的交易是秘密进行的,一般很少公开,也很少有藏家习惯公开,因而难以像国外收藏做到流传有序,可以进行追溯。
这种情况下,鉴定更多的是依靠有经验、有能力的专家。但“争议是绝对的,没有争议是相对的”。从科学理论上来说,就无法百分百确定一样东西一定是真品,只能说大家都鉴定下来觉得是真品没有异议,那就认定这件东西没问题。
于是在这个行业,专家就会受到追捧。市面上一些所谓专家,便利用这一漏洞为自己谋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龙泉窑某鉴定专家,付3000元就能开一张鉴定证书。
“所以我们从来不看证书,上拍有自己的鉴定专家团队。鉴定就是拍卖行的生命线,专家水平不够,感觉是对的就留下,真品很难保证。”陈克涛说,“现在送来的拍品听都没听过的证书很多,2000~3000多元开一张,一个人给瓷器、玉器、印章……什么都开,开了几十件上百件。我看到的凡是有证书的100%都是假的。”
“证书是开给相信它的人用的,只有不懂的人才相信所谓的‘证书’。”陈克涛表示。
于文盛赞成这个观点,他认为,比起证书,更应该相信眼光。即使有人说这样东西专家都说了没问题,其实也可能有问题。除了乱开证书、水平不够、判断不准外,一些藏家不理解或是故意歪曲专家的话,也会造成误解。
原来,为了不驳朋友的面子或是考虑高价收来藏品的藏家心情,行内对一些有问题的藏品有几种委婉的行话。
例如,“这件东西还可以,你玩玩可以,能走掉就走掉。”意思就是,东西虽然是真品,但质量品相不好,没太大收藏价值,能出手就尽快出手;再或者,“这东西我认为还是不错的,你自己玩玩可以的。”潜台词就是东西你自己留着不要再拿出去害别人了;又或者,“这个东西我看不好,你再问问别人吧。”其实已经意味着看出来东西是假的,但是不太方便开口。
“但有些人可能就听不懂这些话,又或者把话吃掉一半,出去跟别人说,某某专家觉得我这东西不错的,把后半句给吞掉了。”于文盛说。
为此,朵云轩提供了两种鉴定方式,一种书面一种口头的,根据藏品价值收取一定的费用,书面证书价格一般是口头鉴定的5倍,先收费后鉴定。据介绍,书面会开具清楚的说明,如果认为是赝品也会把哪里有问题标清楚,而口头的鉴定则由藏家自由引用。
不过,于文盛也表示,现在很多藏家很少把东西拿出来,往往是把专家请到家里来看,并且不止请一位,第二天再请一位,两位一说,对藏品的真假心里就有数了。
治理之难
鉴定之难只是整个艺术收藏品市场的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的根源出在鉴定上,导致这一市场的整顿与治理困难重重。
正因为没有科学的方法与统一的标准,立法存在困难。立法需要可以参照的标准,但对古玩收藏品鉴定来说很难,既然无法百分百确定一样东西的真伪,又要在怎样的基础上立法?无法立法,收藏品交易就没有法律保障,一些正规的商店和拍卖行还有相对正规的规章制度,但民间交易就完全难以保障。
此外,可以用来检测的仪器也很少,例如热测光仪器,在上海只有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等几所科研机构有,普通藏家难以接触到。
除了鉴定问题,中国古玩市场的传统因素与艺术品市场繁荣下滋生的投机问题也造成了目前古玩收藏市场的混乱。
华东政法大学文物艺术品市场与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骋介绍,古玩行历来有不成文的规定,卖给你的东西不准反悔。现在很多地摊和个人交易、民间交易,一旦购入,即使发现是赝品也不能退换。
这一传统也体现在拍卖行的“免责条款”上,即拍卖行对拍品真假不负担保责任。
这是一条颇具争议的条款,马骋认为,一方面,这一条款成了有些拍卖行拍仿品的“护身符”,难免顺势成为出售仿品的平台,并从中赚取图录费和佣金;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免责条款,大多数拍卖行会在文物艺术品业务方面出现经营困难。
问题还是出在鉴定上,首先,目前文物古玩鉴定还没有一套量化的科学指标,只能凭专家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判断;其次,有些拍卖行也没有足够过硬的鉴定专家,一旦走眼损失巨大,拍卖行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而陈克涛认为,现在买古董投资的多,但真正收藏的少,把艺术品当股票一样买卖。“艺术品投资收益高,‘文革’时一张齐白石的画才十多元,现在已经几百万元。投资是把艺术品当筹码与符号,买来卖去也就无所谓真假了。”陈克涛表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