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1:16 热度:774
买家“豪气”
变“小气” 追捧小品
中国书画自古有创作小品的传统。譬如古代书画无论是纸本还是绢本,尺寸最多为4尺(约为70×138cm左右),只有壁画的尺寸才较大。“中国书画本来就适合小尺寸观赏。”收藏的书画作品多为“小作”的梁基永对大幅书画颇有反感之意,还以明代以前的书法没有对联、大字为证。扇面、斗方、册页等,成为文人笔下最常见的作品。
当文人风气席卷艺术品市场之后,扇面、斗方、册页等小品遍及各大拍卖会,甚至出现扇面、小品、小雅的专场。除了成交率普遍高于其他书画专场,名家小品的成交价格也往往令人惊讶。譬如在“小雅——近现代书画名家小品”专场中,尺寸仅为21×28cm的徐悲鸿《奋蹄》册页拍出184万元,同样尺寸的傅抱石《泛舟图》册页也以同价成交,而24×34cm的傅抱石《西风吹下红雨来》册页估价为30万~60万元之间,成交结果为138万元。今日广州三场拍卖会上,广州银通中拍主打小品,其中林墉一套八幅扇面小品,有其少见的花鸟、鲑鱼、梅花题材。
“现在市场有小画价格比大画高的趋势,名家小斗方按尺幅计算肯定比大画贵。”经营书画多年的曹先生发现买家似乎越来越“小气”了,以前“豪气”追求“越大越好”的作品,现在却只看小品,“这可能跟市场调整有关,小品总价低,成本较低,换手可能更容易。
不过,梁基永的看法有所不同:“能够欣赏小画,证明如今的书画玩家跟之前相比,从以收藏为炫耀‘晋级’到懂得追求内涵了。这就使适合传统方法欣赏的小品价格出现回归。”
“我就是喜欢小尺寸的书画。”梁基永收藏的多数是小品,不过他自认并非因为自己特别有投资眼光,而是因为按照自己的资金实力不可能争夺诸如傅抱石、张大千这种大名家的大作,因此不如另辟蹊径,收藏雅致的小品。随着大量精美的小尺寸作品出现在市场上,这种审美趣味开始流行了,才引发部分藏家重新追逐这种“以小为美”的传统。
其实,历代的审美趣味都趋向“以小见大”。这也导致以前价格并不高的案头摆设品,转身成为“新贵”,价格甚至超过了大件的艺术品。
古代近现代
小品更受欢迎
当代书画坛似乎有“以大为美”的特点。在市场上,大尺寸的作品一贯“横行”。拍出天价的,多是画家的巨幅作品,往往还是绝无仅有的大作。其次,备受争议的“以尺论价”的价格计算方法,也成为行规。
梁基永抱怨称:“现在的画家不懂画小画,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在小的空间中,巧妙布局和构图,不懂以小见大,起码要用四尺纸才能处理得了。”他认为,不仅仅是写意画,工笔画也存在这种通病,而对于见惯大画的收藏者来说,也就往往“见大不怪”了。
曹先生认为,大尺寸书画的出现,有其社会变化的背景,比如现代的居住空间和古代相比成倍扩大:“就好像以前的爱群酒店是南中国最大的酒店,但是对比现在的酒店,爱群酒店不过是个小屋子。”他认为,书画作品具有悬挂的实用价值,当整个社会对于居住空间要求的提高,必然产生与其相匹配的大尺寸书画。这种变化被他用“矫枉过正”形容:“这样就忽略了‘小’应有的趣味。”
“当审美出现回归,买家开始追逐小尺寸书画时,发现当代的画家已经不懂小画的技巧了,必然就追捧旧时的小尺寸书画,这就必然推高了这个板块的价格。”梁基永认为,这就令古代和近代的小品相对更受欢迎。不过,尺寸小的作品不等同于精品。曹先生提醒收藏者,尺寸大小只是形式,“内容”即艺术水准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收藏者要综合考虑书画作品的诗、书、画、印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来源:广州日报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