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老油画收藏如何捡漏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49:47 热度:670

        “老油画”(中国内地早期油画)近些年随着港台地区拍卖场上的火热升温,愈发引人关注。去年罗芙奥香港拍卖,常玉的一张《五裸女》拍出1.2832亿港币,将早期油画的价格拉进了“亿元时代”。油画,这个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画种,如同近代中国历史的命运一样几经沉浮,终于在100多年后在市场的催生之下,体现了应有的价值。

  文化遗珍

  说起中国早期油画收藏,徐龙森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这位早年经营画廊、收购了大量中国早期油画、如今已经“退出江湖”的他,手中仍然握有几百幅中国早期油画,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名家经典之作。徐悲鸿、林风眠、关良、颜文樑、常玉、沙耆、潘玉良这些中国早期油画名家的画作,他如数家珍。

  能够发现中国早期油画价值的人不仅要有独到的眼力,更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在这方面,徐龙森认为,中国早期油画艺术的价值更在于它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不管大家现在评论他们画得好不好,至少,他们是中国实践油画艺术创作最早的人,从这个角度讲,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已经存在了。”他说。

  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家大多有过留学的经历,在创作上将西方美术技法与东方艺术精神融为一体。近些年,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有很多早期作品在艺术成就上并不是很高,但正是这些先驱者传播了油画艺术,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坚实基础,对中国以后的油画艺术发展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

  徐龙森认为,那个时代的油画家大多从小饱读四书五经,有坚实的国学基础,而油画艺术是这些早期画家与西方文化发生关联的产物。“老一代艺术家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他们的作品又是如何反映出他们对这种文化碰撞的理解、认识和表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港台地区市场对老油画价值的发现,一批作品和艺术家也“重获天日”。这让当时正在经营画廊生意的徐龙森开始意识到,对这批作品学术梳理的巨大必要性。

  “我们需要从思想上梳理老油画整个系统。因为整个艺术史就是作品史,不能离开作品空谈历史。”徐龙森认为,就市场而言,目前对于“老油画”的真伪鉴定首先是根据史料,但民国时期出版物缺失、出版作品少是个难题。“要亲自接触了解这一代人怎么想问题的,比如,为什么留日系统和留欧系统是如此不同——思考这些问题对于价值发现尤为重要。”曾与老一代艺术家沙耆接触的经历,让这位最早入市的藏家对此深有感悟。

  造假的前提是市场

  近些年,“老油画”市场的“苏醒”,也带来了市场的混乱,正应了这个行业的老理:有市场就会有制假。从近期冒名“徐悲鸿”的《蒋碧薇像》到疑点重重的《九方皋》,中国“老油画”市场在刚刚升温的短短几年里,便经历了一系列“罗生门”事件。这让流传有序、品相优良的存世名家名作显得凤毛翎角。

  徐龙森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油画的买卖市场根本没有形成的时候,一批来自台湾、香港地区及海外的画商便已在中国大陆寻找早期油画作品的踪影。

  “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看过早期作品,除了当时(1980年代)活着的关良、颜文樑的个别作品在展览上展出过以外,一般的人根本没有见过。”徐龙森说。从他创立画廊“东海堂”时候起,他便收购一大批“老油画”,随着量的不断增大,他眼力也开始增长。“我那时候眼睛看到的都是真东西。这些作品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他说。

  与早年从事收藏的人有过同样经历,徐龙森也曾面对缺少资金和经验不足的桎梏。对他来说,当年的收购,每投资一张画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那时候,一张画对我来讲太重要了,买错了就是经济损失,我把自己定为‘滚钉板’出身的人,一不小心就一身血,买错一张画都是损失惨重。只有用心思去看,多积累经验才能避免损失。”徐龙森说道。

  的确,对于这些早年入行,摸爬滚打多年的藏家来说,所谓“眼光”就是靠钱积累起来、训练出来的。

  几招辨真伪

  近些年,随着“老油画”在港台地区拍卖场上的频频亮相,市场也随之升温,而假冒伪劣之作也开始进入市场滥竽充数。“我们近些年也见过很多伪作。大多因为缺乏注录,又有明显的颜料、画布上的瑕疵,比较容易辨识。”瀚海拍卖油雕部负责人柴宁告诉记者。

  “对于拍卖行来说,我们一般采取三个步骤进行鉴定。第一是查找注录;第二是考察来源;第三就是凭眼力和经验鉴定。”他说。

  对于鉴定者来说,“凭借眼力”首先是根据材质的情况判断。由于油画材质的特殊性,老油画被保存下来实属不易。颜料、画布由于年久变质十分常见。

  上海知名油画修复师钱益中告诉记者,颜料、画布、画框是鉴别“老油画”的三大基本线索。

  “老油画一般颜料固化比较严重。颜料很硬、很脆而且有开裂,不像新画的油画颜料还是软的。画布也一样,新画布尽管做旧,但与保存了六七十年的画布是不一样的。老画布一般都已经脆了、糟了,新画布纤维还是很好,即便做旧,画布里面的纤维

  还是很完好,没有老化的迹象。从颜料、画布、画框都能鉴别出来,做旧的跟天然老化的不一样。”但同时,他也说到了曾经发现的一种造假现象:“一些造假者的找到原来名不见经传的老油画,将上面的颜料刮平,在老画框和画布上面重新画过。”

  由此看来,画布、画框虽然是辨别“老油画”的一大线索,但是利用旧有的画布、画框进行造假也是一种容易让人迷惑的方法。由此,紫外线灯光照射就成了简便而科学的辨伪利器。据钱益中介绍,“老油画”由于颜料中的矿物质衰变,对紫外线敏感度要差很多,在紫外线灯照射下仅仅显示原色;新的颜料对紫外线反射要强烈些,因此很容易反映出来。

  此外,利用早期无名作者的油画,通过添加或涂改签名,换成知名画家的作品,也是一种常见的制假手段。“过去的一种造假方法是,找一些无名的“老油画”,造假者看着有点像谁的画就签上谁的名。这样的画,油画颜料和布都是老的,但签名是新的。”钱益中告诉记者。

  但在徐龙森看来,“老油画”的“签名造假术”很容易识破。他说:“中国早期油画家他们身上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他们的书法都很好,因为从小就写书法,这一手字,那些仿假的人很难写得出来。油画笔写和毛笔写不一样,即使用毛笔蘸了油画颜料写也不一样的,因为常年写,他力量上运用的是很有办法的。”当然,他也强调,这种鉴定更需要考验藏家的眼力。

  尽管,“老油画”的造假看来花样百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发展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的“老油画”市场而言,这项“造假技术”远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中国有仿古画的历史,有几百年的积累。但是油画没有这个积累,没有这个仿假历史。一张新作的仿品油画,想要把里面的颜料中的矿物质用化学的办法把它里面的放射性提炼掉是不可能的。”徐龙森说。

  未来的市场“老大师”

  对于早年淘宝的一批藏家来说,随着常玉、关良、沙耆、颜文樑、潘玉良为代表的一代老油画家作品的浮出水面,这段历史中被埋没的艺术价值已经获得重新肯定。这给了那些早年低价买进的藏家以很大的“投资回报”。那么在市场无孔不入的今天,藏家们还是否可能在历史遗忘的角落里“捡漏”呢?

  “今天再寻找这样的被埋没的老画家可能性不大了。该找的都找过了,即使出现也是个别现象。但乐观地估计,将来可能会对已经成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做出新的定位。这可能就是第二拨名家名作的诞生期。市场的捡漏之处也会在这里。”徐龙森说。

  他认为,今天名气大的艺术家,有可能是因为综合因素的影响。“现在已经被肯定的一批老艺术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名气很大。但是很多名气没有那么大的艺术家,需要再过一段时间以后,有人来研究这批作品的学术性。”

  李铁夫、李毅士、方君璧、关良、常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潘玉良等等……这样一大批与中国美术史息息相关的名字,在今天重新受到学术和市场的双重发掘之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就艺术品而言,一定时期内艺术市场的定位总是或多或少地与价值偏离。

  “无论怎样,最后都是作品说话,而不是名气说话,因为名气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是跟他活着时候的活动能力有关。”徐龙森说,“我们现在把一些人早年社会活动能力强、开办学院、对整个艺术教育界做出贡献,与他个人艺术成就混为一谈了。这些将来都会与作品的价值分开。”

  他坚信,当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老一代艺术家去世以后,不再有利益纷扰,他们的艺术会重新被人认可。“问题在于,现在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反过来真正地思考这个问题。但是这批画家的时代跨度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一代人,他们是中国早期油画艺术的第二代人。但是,现在第一代人显然要强大得多。”

        来源:新浪网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