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48:27 热度:609
今年,香港苏富比与香港佳士得春拍中的当代艺术作品,在艺市低谷中勇创佳绩,均表现不俗。近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原瑞士驻华大使乌利·希克博士从他的大量收藏中选出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捐赠给香港M+美术馆。另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支持下,方力钧等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也将南下入驻。与此同时,内地知名策展人皮力将于今年7月3日前往香港M+美术馆担任高级策划人。上述各种信息的拢聚,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移师香港的话题被不断放大?这个近年屡屡不顺的艺术板块,是否真的放弃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发展阵地,转而南下?
香港凭什么来吸引中国当代艺术
今年春拍虽然整体势头低迷,但香港佳士得2012春季拍卖中“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依然取得5.14亿元人民币的成绩;在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上,总成交额也超过1.72亿元人民币,创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常设拍卖历来第二高总成交额,与国内春拍中落寞的当代艺术成交量形成强烈差异对比。
被瑞士展会巴塞尔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为艺术巴塞尔、巴塞尔迈阿密博览会的主办方)收购以后,2012年香港艺博会发展更加高涨,不仅汇集了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266家画廊、机构及媒体参展,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高古轩、英国白立方画廊、德萨尔特等国际顶级画廊,同时还吸引了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这些欧美老牌拍卖公司等。相较于国内的艺博会而言,势头所差并不是一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整个西方艺术市场呈现疲软,画廊需要新的买家资源,“金融危机使得欧洲人都没有钱了,现在亚洲这么旺,内地有钱的人又是很多,藏家的审美眼光在增强,对当代艺术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对于内地而言,西方的画廊是想进来又不敢进,最规范的地方就是香港,虽然是个文化沙漠,但是至少可以赚钱。”某海外艺术家李先生对记者介绍说。因此,包括伦敦白立方画廊、高古轩画廊、Ben Brown以及Edouard Malingue等顶尖的画廊纷纷入驻香港。当然,国内的本土画廊自然也希望能在这个良好的平台之上分得一杯羹,逐渐计划抢滩香港市场,中国本土画廊今年有31家参加香港艺博会。如今,内地的百雅轩、唐人、艺门和亦安画廊也已经在香港设立分部。
相比较于画廊而言,一些具有经济实力的艺术家也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将工作室入驻香港。“香港特区政府在不遗余力地为一些艺术家提供方便,比如办理特殊人才的移民,这对一些艺术家还是有相当吸引力的。”北京空间画廊负责人李苏桥说。香港缺少本土性的艺术家,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借资源互换吸引内地优秀艺术家入驻将会提升其城市的整体文化价值含量,这也是香港文化艺术长远发展中很关键的一步棋子,相比较于内地作为一个以量取胜的艺术家阵地而言,香港市场的规范及高端发展无疑要优先很多。
也许,正是看中了香港特区政府对艺术事业的支持,知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瑞士人乌利·希克(Uli Sigg)近日捐出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作为将于2017年落成的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据悉,希克博士曾与多家内地艺术机构接触,但这批珍贵艺术品最终还是落户香港。这些艺术品的保守估价为1.63亿美元,其中包括张晓刚、曾梵志、刘炜、王广义、徐冰、张晓刚等数十位中国顶级艺术家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除此以外,希克将额外出售47件藏品给M+博物馆,价值为2270万美元。这批价值13亿港元的藏品,几乎囊括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线索。
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与东方和西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市场接纳度,拥有良好的收藏氛围。新媒体艺术家田先生说,“国内藏家的审美趣味还比较传统,这与西方的藏家是没办法比较的,香港的包容性及国际化友善度较高,使得我们这些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更容易出手,现在北京从事当代艺术的画廊在新加坡和香港大都有联络网,因为大部分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买主主要是在国外。另外,国内以投资为目的购买艺术品的人又居大多数,这种投机的行为及资本操控的力量太大了,与西方的藏家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太利于年轻艺术家成长,所以我们会选择参加香港和新加坡的展览。”可见,香港在某方面是在充当着发展跳板的角色,在为年轻艺术家更好地开拓西方的市场。
香港金融和贸易的流通程度很高,对于金融资本的利用成熟度将会更大地加大当代艺术在香港的发展。另外,内地藏家的增多,也是带动香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制度及政策的不同,香港的良好发展似乎与内地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香港作为一块重要的艺术重镇已经毫无悬念。
中国当代艺术根基并未转移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在香港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市场热度,但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基并未转移,移走的只是市场部分,而创作重心依然还在内地。
李苏桥也向记者坦言,最近当代艺术在香港发展火热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这些知名画廊的入驻并不见得就说明当代艺术在香港处于活跃的状态,当代艺术涵盖的东西比较宽泛,仅仅两三家画廊的出现,就能断定当代艺术的走向形式,也太过武断了。”他认为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创作区域所在地,这是能够提供给藏家最一手的信息,也是最重要的信息,“首先,当代艺术创作区域是不可能转移到香港的,因为香港特区政府所欢迎的只是那些比较有名气的艺术家,这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文化产业项目。另外,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也就局限了画廊做一些规范的展览,只能是什么贵卖什么,什么好卖卖什么。”对于香港所呈现的当代学术体系,李苏桥也提出质疑,“香港没有多少机构在做学术的梳理工作,没有真正的艺术院校,收藏家也是有限的,因为硬件条件的原因,连藏品存放的条件都不能够保证。”他认为,香港只是一个比较好的交易平台,它是免税港,外汇出入自由,针对整个亚洲来说它的美好前景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相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来说,则是两回事情。“就像柏林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城市,但柏林没有什么艺术品交易,交易还是在伦敦进行,因为柏林适合生存,伦敦则太困难了,所以说当代艺术发展重心已经到香港似乎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也表示,北京及内地依然是当代艺术真正的市场,现在的转变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我认为市场会有一个回转,内地还是更适合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因为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养分,香港只是一个中转站而已,真正的市场还是在国内。随着国内的文化大发展,一切都会有所改观。”另外,对于国内艺术家工作室的迁移,他认为,“这都是昙花一现的事情,一是香港成本太高,二是香港缺少艺术成长的养分,仅仅可以作为一个交易的平台,成立像草场地、798那种大规模的艺术区域,不太可能。”
对于此次希克的捐赠,虽然争论颇多,但是其所具备的重要性还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希克捐赠作品的落户,香港具有了一个藏品研究的可能。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有30年了,国内虽然建立了那么多的美术馆,但是藏品的种类及时间性太过于单一,做这些藏品的严格研究是吸引我去香港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香港有着良好的油画收藏传统,有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些私人的收藏家手里,所以,加上这次的希克捐赠作品,未来香港发展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和展览重镇的可能性很大。”皮力说。美术馆的建立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向标,当初当代艺术中心由伦敦向美国的转移,美术馆在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纽约确立西方艺术中心的地位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推广密切相关。
中国内地当代艺术生存境遇之困
反观内地,当代艺术发展有着很多的不足及禁区,“国内的艺术模式完全是学习西方的一套模仿的艺术模式,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此在2006年的时候呈现出拔苗助长的状况。至今,发展步步受限,特别是资本进入的毒瘤之害延续至今。相反,香港先是把硬件条件做好,起步即是平衡稳步,反内地之道而行之。因此,从长远来看,缺少艺术家似乎比缺少市场规范会好很多。”某艺术评论家对记者说。
“西方人不喜欢这里的不规范、潜规则,他们赚不到钱。香港太规范了,没有税,政府也非常支持。在西方,拍卖与一级市场的分工特别明确,画廊就是一个市场的试金石,画家的作品呈平缓性增长,但在中国则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资本在艺术品行业操作太严重,短期炒作,投机挣钱,这都是太大的毒瘤了,市场都被这些艺术从业者给搞坏了,中国曾经是有机会的,现在看来很渺茫了。”在海外发展的艺术家李先生说。
希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对于选择香港而非内地的原因,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让他担心自己的藏品若赠予内地博物馆可能会“受到非议或毁坏”。“香港的体制、税收、服务,都是比较规范的。从长远来看,香港也只是个过渡市场,未来会往内陆转的,这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内地与香港的差距不仅仅是税收,更多的其实是文明、教育和机制的差距。”董梦阳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事情,在香港能够进行得秩序井然,有条不紊,而在内地却常常变了味,那么,土壤改良是否真的具有可行性?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