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42:44 热度:811
)“复制版画”曾经只是作为中国版画的一个历史词汇,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的版画都应该称作为复制版画。直到1931年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国才从复制版画的年代转向原创版画的时代。而当如今“复制版画”一词再次被提起,无论从艺术层面,商业运作层面还是文化发展层面,各种异议的声音不绝于耳,各种讨论也争执不休。
近日,广州如意画廊举办了《中国当代名家版画展》。顾名思义,参展的多是中国艺术界如今炙手可热的艺术名家大腕,如周春芽、叶永青、刘野、王广义、丁乙都有作品参展。虽然这次展览定义为版画展,但只要稍微留意近年艺术市场的人就很容易发现,这些作品的原作多数都是这些名家各自的代表(油画或国画)系列。而此次如意画廊的展览的参展作品,其实这便是现在的一种版画作品的“新”形式——复制版画。
这里说到的复制版画和上文前面提到的复制版画的定义还是有本质区别。首先是它的实现方式,不再是完全复制别人的草图,而是艺术家本人用版画的形式再次重现自己别的画种且为人熟知的代表作。其次,它的用途发生了改变,相比中国古代的复制版画,显然在动机与意义上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意画廊总监巫海英就在采访中说到:复制版画和原创版画是两个概念。复制版画是用版画的手段复制作品,尽管它也追求作品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但它更多的特性还是属于艺术衍生品的范畴,而原创版画是指艺术家用版画的手段来创作的艺术品。再查阅这些复制版画近些年的成交量和总价,不难发现,复制版画的市场无疑相比国内的原创版画市场好得多。更有甚者在文章中定义这种形式使得中国版画迎来了新的发展,仿佛是将走在艺术市场边缘的版画行业稍微的拖回了市场道路中的一步。若仅指艺术交易市场额度,这种说法应该可以成立。而这又无可避免的冲击了原本处于市场冬季的原创版画。复制版画市场强势的原因基本可从以下四点来看:
1、 复制型版画有原作的天价作为参照,而原创型版画未有市场标准;
2、 原创型版画由于也有版画的特点仍然没有独一性,买者认为既然没有独一性不如选择购买复制版画,至少有作者名气的保障;
3、 原创型版画范围广,着力难,复制版画本来就是以点带面的创作方式;
4、 原创型版画和复制型版画的消费人群有差异,相对复制型版画的消费人群,原创型版画的消费人群相对较少。
因此,从市场方面角度看,复制版画相比起原创版画确实存在很多方面的优势。但它的存在又与艺术强调原创原作的潜在规律产生明显的冲突与矛盾。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邓耀明教授对此表示:在版画界对这种形式的表现并不是太认可,原创版画本身就是跟着材料的美感走,有自己独特的画面效果,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创作中不需刻意追求油画的表现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原创版画的完成都是由艺术家全程参与的,复制版画在这点上就比较难以保证。如果一副版画缺少了艺术家手工完成的过程,那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版画。如果一副版画在开始的时候就不是以版画为主要媒介展开创作和思考,那也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版画。其实邓耀明的观点与近年“复制版画是否存在艺术价值”讨论的质疑方尤为相像。2011年,北京博览交易会曾展出了211位国内外艺术家共735幅版画作品,包括引人注目的罗中立《父亲》的丝网版画和吴冠中《映日》的丝网版画。而这次的展览便是这种质疑的导火索,针对吴冠中的《映日》,画家应天齐为此站出来“PK吴冠中”,提出了是原创丝网版画,还是印刷复制品的疑问,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原创版画新的思考。我们知道应天奇质疑的提出并不是针对吴冠中本人,更是从版画艺术性的角度“鞭笞”复制版画的价值取向。
若将角度放置在文化传播的方面来讲,复制版画的发展还是具有积极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无论是代表商业画廊的巫海英总监,还是代表艺术界及教育界的邓耀明教授,他们都对这种复制版画在普及艺术上的“传播作用”持肯定态度。如邓耀明所说:这样形式的普及教育未尝不可,就如同将故宫的名画做一个扫描批量印刷,给不懂艺术的人做基本的艺术普及,给爱好艺术的人做范本做大体上的临摹和欣赏。在教育方面,也许这种形式的出现对于创作也有些许作用,可以尽量地进行技术吸纳。
关于复制版画,各种说法不一而是。只有从多角度观看多方位思考,才能对复制版画的发展做最全面最公正的评价。借用邓耀明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做的是理清这个由人类自然现象衍生出来的体系,找到横向点,做跨界的多种尝试,不做路径依赖者。”也许,复制版画就是在“跨界”尝试的路上。复制版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由版画界制定出相关标准与评价体系,加之相关机构、媒体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得收藏家有据可寻,有理可问。在发展复制版画市场的同时,也要强调原创版画的价值,以达到对各类版画意义与价值的共识。最终,更好的提高版画创业者的创作激情。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宏彬 彭羽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