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35:26 热度:579
广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装置甚至收藏品等众多领域,但狭义的中国当代艺术是指以观念表达为主张,而非以技法表现为鹄的的艺术类型,媒材除了平面性的油画以外,还有很多综合材料创作的绘画性作品,以及带有观念性的雕塑和装置。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开始应该自1970年代末的欧美藏家算起,同期的香港汉雅轩画廊和台北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等机构收藏和推广,众多藏家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学术取向和收藏理念挑选着自己的作品。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处境一直是“买方市场”,价格多是几十、几百美元,也就是几百、几千元人民币,然后稳步提升。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藏家是按照西方的价值体系与学术分析标准来判断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空间的。与此同时,国际上各路策展人、收藏家、中间商的到来,以及中国艺术家的热情接待、广泛引荐也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市场化、展览化行为,直至1988年10月,温普林组织策划的包扎长城的大型现代艺术活动《大地震》,达到了创作和活动的顶峰。
而1989年4月马尔丹在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1990年费大为(微博)在法国南方策划的中国海外艺术家的第一个展览《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都成了时代的标志——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亮相。随之1991年,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先生在北京东便门角楼创办了红门画廊;1992年10月“第一届广州双年展”开幕;1994年3月,嘉德首场拍卖中就有中国书画和当代油画两个专场;1996年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微博)创立,此后中国的画廊越来越多,拍卖机构纷纷成立,艺术博览会也在广州、上海、深圳相继开花。直到199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又经过了积累的十年。
新千年的事情大家历历在目,北京今日美术馆成立于2002年,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创立于2004年,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创立于2006年,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创立于2007年,北京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上海的莫干山艺术区、红坊艺术区、成都蓝顶艺术区等艺术园区纷纷建立;四大天王,四小天王,新四大天王,八大金刚等各种坊间说法和价格纪录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收藏家、投资家、投机者、中间商、策展人、拍卖机构、艺术基金、私募基金纷纷登台,好不热闹。以至于仿佛艺术圈中人人都在运作画展,人人都在交易作品,人人都在挑着大名头收藏,甚至抢购作品……中国的当代艺术终于随着新千年的脚步,随着中国人民战胜金融危机冲击的喜悦,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投资领域更加多元、艺术更加走进公众视野而扬眉吐气,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卖方市场”。
当然,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某些艺术机构的炒作和部分艺术家的浮躁,符号化、图式化、样板化的作品出现了,各种随性的、草稿的、甚至废纸的“作品”以及利益驱动下的摹品、仿品、赝品甚至印刷品也被从各种地方搜罗出来,当作艺术家的“代表作”销售,整个中国艺术市场中的体制经验和专业人士的缺乏以及商业伦理的缺失,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井喷效应。有机构在2006年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顶级作品突破百万可能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突破千万应该非常遥远,结果两年后百万级的作品已是小菜,千万元的作品也不算什么大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翘首企盼亿元时代。原来冷静的、学术的、注重思想性、时代性、个案性和独特性的市场原则失声了,但随着一些成熟的外方机构、资本机构的介入,甚至拍卖行创下新纪录的“尤伦斯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又开始关注学术。
那么“学术”是什么?如果观察拍卖机构对重要拍品的价值阐述和宣传重点,观察艺术基金公司希望选择的作品的特点和理由,进而与进入美术史的作品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绝非相应名家的“大幅”作品,而是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这就是本文所强调的“学术取向”。
首先是艺术家个人如何看待这件作品。无论是多么高明的评论家、分析家和后世的鉴定家,甚至借用多么高明的手段和统计,对艺术作品的熟悉程度也不如艺术家自己的了解和感受,他创作那件作品时投入的精力,消耗的能量,寄托的情感,唤起的共鸣和对以前技法的调动和对以后作品的影响产生的作用,只有自己最清楚。
其次是作品中承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义。作品的思想境界,或者说人格性是区别作品档次的重要依据。纵观整个艺术史,还是那些正面的承载人类文化和深刻表达思想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越来越沉淀,越来越焕发更广泛意义的社会共识。
再次是艺术家技法的高低和表达的充分度。
艺术作品以一种物的存在实际地呈现了技法的高低,承载了思想表达的程度。毋庸置疑,有些作品符号和想法是抄袭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巧合”的,但是如果这种巧合的创作成果没有“那一个”充分,那么孰先孰后开始表达已经不再重要。
最后是从整个艺术史的维度加以考量。
有些作品是因为后世的战乱、社会变迁和思想变革产生了新的附加意义,这需要整个评判体系注重宏观的历史维度,需要收藏者广泛阅读,这包括对历史上重要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对当下艺术家创作的广度,从而把握和捕捉艺术的“未来”。
当然,艺术创作带有某种神秘性和先知性,究竟何以判断是综合经验的积累,更是历史进程的拣选,无论是创作者和收藏者都超然面对,泰然处之吧。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 谭秦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