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42:54 热度:710
拥有一块田黄石,是很多藏友梦寐以求的,然而,本期藏友张先生不仅展示了田黄石,还展示了鸡血石中的精品——“大红袍”印章石。开封的刘先生家传一本册页,幸亏几百元没出手,值3万元呢。
壹
银包金田黄
“好东西拿出来大家一起欣赏!”手提大包的张先生一到现场,便引起大家的注意。
“我这东西比黄金还贵呢!”张先生说着打开一个盒子,盒子里露出一块黄色的石头。
“好呀!这应该是本期最好的宝贝了。”盒子刚打开专家便称赞起来,“这可是田黄石呀!”
听到赞许,张先生拿起田黄石轻轻用手把了把(摸了摸),“看看多润,很通灵呀。”张先生笑着把宝贝递给了专家。
放在手掌里,如同触摸婴儿的肌肤,光滑、细腻。田黄石一面雕刻着三位罗汉,罗汉依据石头表面的银白色,进行俏雕,轻轻地浮在黄色的石头之上。
在强光照射之下,里面有像萝卜丝状的萝卜纹,因为透明度较好,黄色的主题表面,包裹着一层白纱,黄白分明,美不胜收。
专家点评:
高国治(商报鉴宝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鉴定师、宝玉首饰艺术品司法鉴定人、原河南地质博物馆馆长)
高德亮(商报鉴宝专家、高级经济师、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师、珠宝首饰司法鉴定人)
张先生带来的这块田黄,为银包金,属于福建寿山石。之所以称之为银包金,主要是因为石头外面裹着一层白皮,内心为黄金黄。
这块田黄给人的感觉是细腻、温润、洁凝。品相极好,纯净而淡雅,石头质地细嫩灵腻,用强光照射,可以看到萝卜纹细密有致,属于田黄中的上品。目前市场上,每克田黄售价为2000元~20000元不等,这块田黄重量达115克,价值百万元很正常。
很早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现在好的田黄更是拥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甚至更贵。张先生带来的这块田黄,因为其质地非常纯净,把玩时,非常温润,再加上银包金田黄本身就是田黄中少见的品种,因此其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升。
贰
“满堂红”鸡血石
在众人欣赏完田黄之后,张先生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一块鲜红的鸡血石。鲜红的鸡血石,看上去有温度似的,似乎在慢慢地游动。
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张先生的收藏特征就是:精品。“我只要看中的好东西,一般来讲,三分钟之内,我会多次加价。”张先生介绍,目前,他的主要收藏方向是田黄和鸡血石,只要是他喜欢的宝贝,就是高价也要弄到手。
其实,张先生一直追求精品,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凡是精品,都是世上少有的东西,在盛世收藏的大背景下,精品的涨价空间肯定会很大,三五年甚至十年之后,价格就不仅仅翻一倍、两倍了。
“我有好几块鸡血石,这一块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张先生表示,几年前,托朋友一次购买了五块鸡血石,每块都是鲜红的。
专家点评:
高国治、高德亮
这块鸡血石,因为含血量较高,可称之为大红袍,更难能可贵之处是,这块鸡血石六面都有血,行话叫“满堂红”,价值数十万元。
鸡血石是我国特有珍贵石种,目前在我国有两大产地,分别是浙江昌化和内蒙古巴林,这块鸡血石属于浙江昌化鸡血石。
这块鸡血石质地细腻,其红色集中、鲜艳夺目,无论是作为摆件还是用作印章都很珍贵,因此收藏界也有寿山田黄石是“石中之帝”,鸡血石是“石中之后”的美誉。
叁
李鹤年册页
家传一本册页,没想到竟是清朝李鹤年的真迹。
老家开封的刘先生专程到本期鉴宝现场,他从一个布袋里面掏出一本册页,册页看上去已经十分破旧,上面的水渍痕迹,正在说明着册页经历的风风雨雨。
“在家里放了几十年了,但一直不知道它的价值。”刘先生说明自己的来意,并表示,曾经有人出几百元要买这本册页,但是考虑到是家传的东西,他就没有舍得出手。
专家点评:
安顺(商报鉴宝专家、河南省收藏协会书画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先生带来的这本册页,是清朝的李鹤年册页,因为李鹤年曾经居住开封,可能是那时留下来的。
册页即是,因卷轴或长卷阅读不便,在唐时有人将长卷切割装成页子,再将连接成册页。
在册页上,有两方印章,一个方印是“总制闽粤”,一个椭圆形印章是“子和”。这正说明,这本册页是李鹤年任闽浙总督时候所做。
李鹤年擅书法,尤工行楷,师法王铎。此册页为其精品真迹,实属难得,价格在3万元左右。
收藏课堂·李鹤年
李鹤年(?~1890年)奉天义州人,今辽宁。字子和,号雪岑,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御史、给事中,任内奏请起用曾国藩。同治十年授闽浙总督,光绪元年调河东道河道总督,兼河南巡抚,任内督工修复黄河决口,十三年因失职被革职。寓居开封。以书画自娱。
花絮
此世不藏三百石
平生枉为豫中人
一块田黄石,一方鸡血石,张先生凭借带的两件宝贝,毫无争议地获得本期“收藏之星”。
自从十年前开始爱上田黄石、鸡血石收藏后,张先生便一发而不可收,只要见了好东西,尤其是精品,就要想方设法买到。
在田黄石、鸡血石成为一般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对象时,张先生竟然信手拈来一大堆,真是令人羡慕。这两件宝贝仅仅是张先生收藏品中样品而已。如此大的收藏规模,不免有些神秘之感。更神秘的是,张先生一直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及更多信息。越是这样,越增加了藏家和藏品的神秘感。
虽然不愿多说,但是张先生却留下自己做的两首诗,以自勉:
诗一
帝家低首拜田黄,
瑰宝天遗出八闽。
此世不藏三百石,
平生枉为豫中人。
诗二
青山未改水坑头,
入瀑飞碴乱石流。
留得溪田三亩地,
游人偶吞共凝愁。
来源:商报网 记者 娄俊岭/文 周敏/图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