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市去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3%——
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记者 李红光 通讯员 景 斌
“原料进了园区,将被‘吃干榨尽’,不会产生废品。”在山西省河津市阳光集团369万吨安昆焦化项目工地,生产技术部经理武鑫云告诉记者。
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阳光集团敏锐地意识到,只有从现在做起,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据介绍,今年公司将投资30余亿元“关小上大”。这次新上的项目将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环保设备和节能减排技术,投产后将实现废水、废渣、废气零排放,进一步做强“煤炭—焦炭—焦炉煤气—焦油—炭黑—精细化工产品—炭材料”链条,迈上产业链的高端,实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
阳光集团所在的河津市属于传统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形成了煤电铝材、煤钢焦化等一批主导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
近年来,河津市抓住钢铁、焦化行业转型窗口期,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全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去年9月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后,河津市快速行动,按下了降碳“快进键”。
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矿山—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并配套自备发电机组的完整铝产业链大型央企,曾是当地的利税大户,由于高耗能属性,污染物排放量在当地占比较大。近年来,受大环境影响,公司陷入亏损。但再亏也不能亏环保。2020年,公司投入技改资金1.8亿余元,一口气上了氧化铝焙烧炉脱硝改造项目、氧化铝区域煤场封闭改造项目、42万吨电解净化烟气脱硫改造项目、炭素氨气回收项目4个环保项目。今年,公司又加大力度,投资2.4亿元新上了氧化铝熟料窑脱硝改造、自备机组火车煤场封闭改造、氧化铝原料堆场封闭改造等项目。
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环保科副科长武黎红表示,这几年,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今年新技改项目运行后,污染物排放量还可下降20%至30%,达到国家规定的超低排放标准,“绿色,正成为我们公司的新标识”。
企业节能减排,不仅力度大,而且标准高。安防平台、生产重点区域监控平台、环保管控治平台、生产工艺画面监测平台、无人值守计量平台……走进山西宏达钢铁集团数控室,超大的电子屏幕上,公司的生产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公司副总张丽告诉记者,就是这个数控大平台,指挥着3000多人,管理着数十亿元资金。
集炼铁、炼钢、轧钢联产于一体的山西宏达钢铁集团,今年1月投资1亿元启动数智化工厂项目。据介绍,一期项目运行后,将使公司的生产成本降低2%、人均效率提升15%、产品合格率提升1%,尤其是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符合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企业在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政府则在引导和服务转型。近年来,河津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完善政策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五链”深度耦合。出资1亿元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强力推进煤炭焦化产业淘汰、整合、升级、入园;成立创新产业生态研究院、企业家科技创新发展俱乐部等,拿出1000万元科技创意券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邀请联想、华为等为企业把脉会诊、赋能强身,推行“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互联网咨询等灵活用才方式,打造科研为主、数量充沛、高端引领、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
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深度推进,为当地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2020年,河津市工业投资增长11.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区域优良天数增加77天,传统产业风生水起,呈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
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国家的战略目标,更是传统产业的战略机遇。河津市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走上深度脱碳发展新路径。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