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当代艺术博览会之混战博弈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18:49 热度:458

  去年中艺博公司分家,双方分别独立举办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和艺术北京之后,年前又传出中录总社与中艺博分庭抗礼,同时申报举办“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消息。随着台湾地区画廊业的复苏,台北画廊博览会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刚刚在上海结束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主打国际战略牌,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数家博览会分庭抗礼,不禁使人担忧这纷繁各异的艺术博览会今后是否还有“利”可图。艺博会这一艺术市场的分子如细胞分裂般一变二、二变四,有限的市场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平台吸引,艺术博览会注定成为一场割据混战的博弈。


  艺博会纷纷争雄的缘由


  基于国内艺术品市场价值的全线飙升和门类不断细分的要求,买卖双方对交易和宣传平台的需求迅速增大,才使艺术博览会成为一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相当可观的商业活动。有业内人士透露:“别看现在的艺术博览会大有扎堆之势,但都不愁招不来商,不少画廊和艺术家抢着参展。”这正是目前多方看好艺博会市场,纷纷独立承办的重要原因。在解释为什么众多画廊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参展艺术博览会时,一位画廊负责人这样说:“一个画廊或古玩商、收藏机构独立办展,也许只能吸引一两百最多一两千的观众,而艺博会就不一样了。艺博会最大的作用是发挥集中效应吸引上万的观众群。艺博会对展商的意义就在于既宣传了自己,又了解了市场,还能够认识更多可能的、潜在的藏家。”艺博会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集中有效客户,这是吸引画廊和艺术家个人参展的巨大诱因,高档次画廊机构云集抬升的艺博会人气会吸引更多的新生画廊趋之若鹜。


  虽然绝大多数参展画廊或艺术家的基本目标是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信息交流,但一连串的数字证明艺博会短期内高额的成交量也成为吸引画廊的砝码。去年11月份举办的上海艺术博览会,有来自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画廊参展,参观人数达5.5万人次,成交额突破6000万元人民币;2006年4月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共有96家海内外画廊参与,吸引了4万多观众,总成交额突破1.6亿元,比上届增长一倍。


  以主办方平均每个展位1.5万元人民的价格,按400个展位计算,仅参展费用一项收入,粗略估算的收益在600万元人民币左右,如此看来,这样一块诱人的蛋糕引来多家分食,甚至连政府直属机构直接介入都不足为奇了。去年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筹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博览会上,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称,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博览会是在画廊、拍卖会、博览会都出现购销两旺的局面下应运而生的。面对相对低成本的基础支出可能带来巨大的市场收益和社会效应,怎能不让人心动?


  各自寻找特色和优势


  经历过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空前繁荣,国内外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博览会的竞争中,即使在市场形势大好的今天,很多画廊作为博览会的重要客户,也不会选择在同一年参加多个博览会,画廊的选择会从另一方面折射对博览会的考验。艺博会承办方的实力、聚拢的人气和现时的效应都将决定未来的命运,而目前艺博会方面也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中艺博方面拥有多年的筹办经验,并依靠原有的画廊博览会品牌吸引了许多固定客户资源的拥护,并吸引了更多的海外优秀画廊的加入。在引入更多高品质艺术品的同时,主办方邀请更多国内外优秀的策展人与艺术家参与进来,主办方的目标是将每年一度的画廊博览会“打造成一个艺术家、画廊、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尽情交流的艺术盛会”。


  面对竞争,“艺术北京2007”做出周密的计划,服务意识、展览的形式设计、宣传等方面的调整和创新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在确保学术定位的前提下,让商业利益能更直接地回报于参展商和收藏家。主办方吸取了国外博览会的经验,在展览区域开辟“Artists Cinema”。“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合一”仍是“艺术北京”执委会一以贯之的原则,参考国际博览会的参展标准,对资历深的画廊放宽标准,画廊能带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规模及实力相对小的画廊则只能带1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


  新近加入进来的“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甫一登场,便亮出国际化的实力和背景,由前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总监洛伦佐·鲁道夫和资深艺术经纪人皮埃尔·于贝尔带领团队亲自挑选参展的国内外画廊,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展画廊和艺术家的质量和当代性。另一方面,展览为来自亚太地区的15个重要当代艺术家准备了挑高4米的展区,以及为20个新兴的亚太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这个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展商只能凭邀请函入场,展览不仅汇集最重要的亚洲艺术家,还推出一个名为“探索亚洲”的特殊的平台,提供无名艺术家首次向国际艺术界展示作品的机会。


  重压之下,谁有生存机会


  显而易见,以画廊为主要参展单位的艺术博览会已经在北京,甚至在全国主要大型城市之间形成了激烈乃至焦灼的竞争局面,大多数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都在各显神通,努力尝试寻求自己艺博会的定位。如何权衡商业与艺术在各自艺博会中的比重,这一看似陈旧而老套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个艺博会选择什么样的参展商、确定怎样的主题、如何给自己定位以及最终水平的高下等关键因素,也将直接决定展会最终成交额的数量。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许多艺博会在操作方式和目标受众上的趋同性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对比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等国际成功博览会的案例,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自始至终定位高端,增高主题展门槛的同时,也在力图打破区域性竞争的陈旧观念,扶植各种新式的外围展,一些具备一定规模的外围博览会也吸引了许多年轻画廊的目光,如“巴塞尔年轻画廊博览会”(LISTA)和“新一代的博览会”(VOLTA)。不难发现,优化类型和组合方式搭建起的展会生态更有利于整体的发展,同时举办方向不同、细分更为明确的不同类型的博览会,以此分化买家市场,力争实现共同生存与发展的态势,也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以画廊为基础、以规范的操作机制为推动力、以国际化运作为特点的艺博会成为规范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而这也日渐成为一个艺博会能否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突围而出的重要因素。对于艺博会组织方来讲,随后跟进的艺博会还将更多,能够问鼎国际级艺术博览会的机会也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大胆和前瞻的思路或许是避免落入俗套和僵局的转捩点。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艳峰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