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宋瓷,宋朝人的情趣与境界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1:18:30 热度:413

1

少喜唐音,老趋宋调。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之中却尽得风流。经过了大唐的富足、华丽、奔放,到了宋代,洗尽铅华呈素姿,开始呈现简洁、婉约、清丽、内敛之美。

如果说色彩诉诸的是感觉,线条诉诸的是心灵,那么宋代的瓷器呈现的却是那一代人的情趣和境界,铸就了宋瓷审美在深度和精度上的不可逾越。

2

重文雅而轻武杰的宋王朝,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之前王朝“粗人以战斗取富贵”的规则,大大提高了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宋史 · 艺文志》总序写道:“其时君汲汲于道艺。”宋真宗也曾下诏“今后属文之事,有辞涉浮华,玷于名教者,必加朝典,庶负古风。”大宋王朝的执政者命令禁止五代以来的浮艳流弊,反对“竞雕刻之小巧”。到了徽宗时代,更是率先垂范,以茶为尚,祛襟涤滞,致清导和,鄙视汲汲营求。这种自上而下、反对错彩镂金、精雕细琢的矫造之风,奠定了宋代瓷器的格调和韵味,让人观之温润,面目可亲;视之自然,韵高致静。

宋朝的清明富足,也开阔了宋人的眼界,由此涵养而成的不媚俗、不张扬的造物观,致使宋代名窑辈出,开辟了一个仰之弥高却无法逾越的宋瓷时代。自此之后尽得风流的宋瓷,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一提到宋瓷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汝、官、哥、钧、定,其实这种排序始作俑者是在明代。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3

◎ 柴窑

并非是现在我们所讲的柴烧窑。唐氏《肆考》说柴窑起于汴,相传于设计烧制时后周的柴世宗曾提出标准:“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于柴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至今无人能说清。

◎ 汝窑

但不知何时,“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这句诗又成了汝窑鉴赏的审美标准。北宋欧阳修曾写诗道分不清柴窑和汝窑,就连见多识广的乾隆也写诗说“官窑莫辩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另外在民间还有一种“钧汝不分”的说法。从上述这些可以看出宋代名窑所生产的单色釉,确实很难区分。

而根据宋代汝窑遗址出土的汝窑瓷片与传世瓷器物分析,汝窑瓷片的断面是香灰胎,很多并非是玻璃化,这说明它的瓷胎不够致密,还未完全烧结。由此也可推断汝窑的烧结温度大致在1150℃-1220℃之间。当时的汝窑多烧制陈设品,少有食饮器,所以为了能有玉色般的釉色和质感有意降低了烧结温度,这也符合当时“重器不重质”的特事特办原则。

另外汝窑还是以不开片为珍贵。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载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眞,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今朝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开片古老瓷器,是瓷器历经岁月、退尽窑火的老化纹理。这种自然开片如鱼鳞一般,其纹理由内而外、内窄外宽斜着开片,其中很多都不会延伸到釉层表面。而斜开片的折光率极高,也使得瓷器的釉面倍加莹润如玉,与如今的人工开片恰恰相反。

◎ 定窑

宋朝早期时候,定窑借鉴的是唐中期的匣钵烧法,那时的碗口并无芒。后来为了提高产量,定窑便将匣钵烧改成了覆烧法,为了避免烧结黏连碗口便不再施釉,正是因此定窑茶碗才出现了芒口。所说定窑的芒口成就了汝窑和官窑,但也使自己成了匠心独具、别具一格之物。为掩饰毛糙不雅的芒口,宋人发明了在定窑器芒口处镶金、镶银的工艺,增加了茶器的韵味和洁度。

◎ 钧窑

北宋钧瓷的烧制成功,给传统的以氧化亚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青釉陶瓷添了艳丽的身影。当时钧瓷匠人成功运用氧化铜,还原烧成铜红釉,这在青瓷工艺史上也是重大革新和突破,为陶瓷的装饰开辟了蹊径,也为后期元代景德镇成功烧制釉里红奠定了技术基础。

汝、官、哥、钧、定每个窑口,都代表了宋代陶瓷的高雅格调与最高成就,蕴含了一代人的情趣与境界。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