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0:50:56 热度:509
在我们眼中,青蛙不是能令人爱得起来的动物,滑溜溜黏糊糊,让人想起冷冰冰的危险的蛇。其实青蛙很早就出现在古人的岩画和少数民族的织绣中,将蛙作为图腾崇拜,希望赋予人类旺盛的繁殖能力,期待辛勤种下的稻子能够丰收。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人类发明了“旅行的蛙”的游戏,一只呆萌的青蛙,过着佛系生活,看书、吃饭、旅行。蛙是人,人也是蛙,用人的视角来看青蛙,青蛙终于可爱了,还让人有了几分惦念。而现实中能发现青蛙萌的人,少之又少,但齐白石是其一。他将青蛙画成了人,画成了最早版的“旅行的蛙”。我们都知道齐白石擅长画萌物,不管是肆意奔跑的中分豆眼马,还是举着超级大寿桃回头望的猴子,他一下笔,动物立马变得萌萌哒,之所以可以立马萌起来,是因为他最会用天真的视角看动物,最能给动物加戏,他画得不仅仅是动物,而是人和动物的故事。
白石墨妙册之三:33cm×47.8cm 纸本设色无年款 题款:杏子坞老民白石 钤印:白石(朱文)
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白石墨妙·倾胆徐君——徐悲鸿眼中的齐白石”中,一下子展出了十几幅齐白石画的蛙。可见齐白石爱画青蛙,徐悲鸿也喜欢他笔下的青蛙。
他画一只青蛙,眼望草尖,神情专注,似要吐舌捕捉草尖上的小虫。
他画两只青蛙,俩蛙在岸上望着水中远去的蝌蚪,似父母送娃远去,眼中有依依不舍之情。
他画三只青蛙,俩蛙看着一蛙游来,这似乎是上一幅画的后续——游子归家了。
白石墨妙册之九:33cm×47.8cm 纸本设色无年款 题款:白石山翁 钤印:齐璜(白文)
按照生物学观点,青蛙的娃成长不需要父母陪伴,属于自生自灭型。所以齐白石画的不是蛙,还是人,是人间故事。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0年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取材于齐白石的绘画,本来不需要妈妈照顾的蝌蚪,经历了种种挫折终于找到了妈妈,这是中国的童话故事,也是齐白石心中的中国故事——母慈子孝,和谐美满,农耕社会中的亲情认知。齐白石是农人出身,四十岁后五出五归,五十七岁离开湖南湘潭家乡,定居北京,从此故乡难回。六十四岁时,齐白石在同一年接连失去双亲,他刻有“悔乌堂”印章,一长一方,懊悔双亲去世时无法在身边相伴,感觉乌鸦尚能反哺,自己愧不如鸦。送子远行,待子归家,老有所依,齐白石希望自己能如此对待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如此对待他。
他画三只以上的青蛙。一群蛙,仿佛爱热闹的人们,围坐一团说话。然而总有意外发生,其中一只青蛙的腿被水草拴住,任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拉直的后腿显示出它焦急无奈的心情。这样的景象,应非齐白石杜撰,可能是他亲眼所见。生在星斗塘畔的齐白石,字“濒生”,便是水边出生之意,池塘中的蛙、虾、蟹、鱼,它们嬉戏的姿态,构成了他童年的重要回忆,家乡大大小小的池塘曾是他儿时欢乐所在,捉鱼、捉虾、捉蟹,发呆看青蛙聊天,这些景象深入他的骨髓血脉。他画下这些蛙时,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人老了便愿意回忆童年,何况又思乡甚重,画下童年点滴成为齐白石的一种最好的心理慰藉。他把蛙也当作“娃”,童年时的他,童年时的玩伴。
齐白石如何画蛙?齐白石的蛙和他的虾比起来,更容易看出笔墨的结构和顺序:头部用一笔或两笔画出,身子多为两笔,再画四肢,勾勒肚子,最后点睛。齐白石的画看起来都很简单,寥寥几笔,似乎连儿童都可以模仿得很像。然而齐白石画的不易之处,也在这寥寥几笔,大写意,是写意为先,因而很多人的大写意脱了形迹,谓之意足。齐白石并不这么认为,他有一句绘画诀窍:“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可谓多年心得,犹如秘笈,但齐白石不藏着掖着,大方写在纸上,精明如齐白石,他可能知道真正懂得此话的画家不多矣。
写意不是随意而为,肆意涂抹,而是要在写生的基础上不断锤炼笔墨,在写意的基础上不断写生、琢磨,最后达到笔精墨妙。齐白石曾对他的老友胡佩衡说:“画粗鄙写意画,能表达物象的精神,是极难的工作。”于齐白石这样一位极富天赋的画家来说都是极难的工作,何况他人?
齐白石的萌蛙,你且把它当萌娃看吧。
白石墨妙册之七:33cm×47.8cm 纸本设色无年款 题款:白石 钤印:白石老人(白文)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