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未来中国当代艺术中心会是上海吗?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20:16:54 热度:571

      与通常圈内人士云集的VIP预展不同,印象最深的是上海普通观众对于当代艺术的那份包容、接纳甚至是热忱,遇到感兴趣的作品他们往往会主动询价,若碰巧艺术家在场,不少人也会主动上前交流,面对国外画廊和艺术家也是如此,落落大方,中英文交错,热络的现场气氛,让人有种置身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错觉。

  这条朋友圈发出后,有位北京的画廊老板留言表示认同,并称这是大势所趋。如今,这位主推青年艺术家的老板已将他的画廊分号扎扎实实地开在了上海西岸。

  事实上,当时的感慨,并不止于一场博览会观感。就在同一年,2014年的年初,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在上海推出的个展,已经彻底引燃了这座国际化时尚都市对于当代艺术蛰伏许久的热情。尽管门票定价50元,但上海当代艺术馆入口的长龙每天都在上演,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3月,短短三四个月里,有超过30万上海市民自掏腰包前往,排队盛况有如追梦一般——以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而言,单场个展仅门票收入就突破1500万元,这样的数字着实难以想象,也让人看到了上海吸纳当代艺术的惊人潜力。

  此外,2014年的上海还诞生了K11的莫奈特展,龙美术馆在西岸的首秀,西岸艺博会的创立,等等标志性艺术事件——艺术体验中心、私人美术馆和艺术博览会在上海的全面崛起,背后所透露的信息,则是民营资本对于艺术领域的全面介入,以及当地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持的鼓励态度。

  之所以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中心归属的话题,缘起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艺术北京”在艺术圈内所引发的热议。讨论焦点在于这一运营了12年之久的大型艺术博览会,在2017年将“经典艺术”和“当代艺术”两个单元合并至同一展馆,占据两个展馆空间的则是渐呈主角之势的“设计北京”单元。积极的声音大多来自年轻化的艺术品代理商、艺术品电商和文创设计机构负责人,普遍认为高价作品遇冷是市场洗牌和观望所致,反之价格适中的作品交易活跃,让他们对大众艺术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升级更加充满期待。批评的声音中,一位独立市场观察人士的言论颇具代表性,他在参观完VIP开幕展览之后,发文抨击“这届艺博会似乎完全放弃了筛选好画廊、筛选好作品的权力”,言辞犀利,文末还附上几十家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宣布不再参加“艺术北京”的重要画廊名单,推导出的结论是“北京将艺博会这块蛋糕拱手让给了上海”。(穿插一句与辩题无关的话,我自己参观“艺术北京”是在5月2日,闭幕当天中午,作为收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现场的观众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尤其是两个设计展馆,起码看到了很多活跃的新面孔。)

  书评

  书评:西藏故事远未完结

  《西藏:一部未完成的故事》指出,尽管西藏的命运在冷战期间被无情的现实政治决定,但如今西藏在世人心中的“香格里拉”形象与现实的反差,仍是北京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

  当围绕一场艺博会的讨论,上升到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当代艺术布局的话题高度时,人们不禁会问:中国当代艺术中心是北京还是上海?我想,或许可以通过内地艺术品市场的近年交易数据和市场份额,以及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行业特殊性进行初步梳理。

  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发展30余年以来,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一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坐标,从文物商店、百年画店的转型,中国第一批拍卖公司的创立,到古玩市场的扩容、海外画廊的进驻、艺术博览会的探索,等等,两座城市在艺术品市场的早期布局上也几乎保持着并进姿态。只是,在最近15年的高速发展进程中,尚未成熟的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倾斜愈发严重,以古玩店、画廊、博览会为代表的一级市场日渐式微,不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占有率都很难同以拍卖公司为核心的二级市场抗衡,后者也跃升为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的绝对主导力量——至少从目前的交易数字来看,艺术品拍卖在内地艺术品市场仍旧是巨无霸般的存在——北京和上海的差距才逐年拉开。

  在以拍卖市场为分析样本的艺术品市场双城竞争中,北京占据着绝对优势。

  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数据的分析,在350.95亿元、315.47亿元、256.60亿元的三年市场大盘基础上,北京的年度交易总额占全国百分比分别是69.41%、62.73%、63.76%,而上海对应的全国占比分别是11.54%、14.21%、13.04%——就市场整体规模而言,双方差距明显。单论高价艺术品的成交数量,北京也以较大身位领先。以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的分布情况来看,北京仅保利、嘉德、匡时这3家拍企就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2015年占比是52.87%,最高值出现在2013年,高达62.50%,若再统计进北京地区的其他拍行,意味着全国近八成的高价艺术拍品都在北京落槌。

  透过市场数据对比,北京无疑已经坐实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地位,北京也是继伦敦、纽约、香港之后又一个全球中国艺术品交易的中心城市。但能否因此就说北京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城市呢?我看未必。

  首先,我们来看当代艺术品市场交易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大盘中的交易份额。同样是对2013年至2015年的市场数据分析,由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组成的中国书画板块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体构成,连续三年以66.04%、65.29%、63.05%的绝对份额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是瓷玉杂项板块,三年占比分别是19.71%、20.93、22.86%;而油画和当代艺术板块,在这三年里的市场占比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准,分别是6.62%、6.03%、6.04%。

  也正因为极少的占比份额,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百亿元级别的数字鸿沟,投射到具体的当代艺术板块,二者差距其实并不明显,不过数亿元之间,更何况,还需要考虑这三年拍卖市场基数持续下滑的客观因素,双方的实际差距又将进一步缩小。

  其次,基于行业特殊性,当代艺术对一级市场的倚重程度相比中国书画、瓷玉杂项、邮品钱币等板块要高出很多,换言之,就是拍卖市场行情对于当代艺术的实际影响力相对有限。根本区别在于当代艺术作品是“活”的艺术品,其创造者即艺术家自身的成长,离不开画廊等代理机构长期持续地资金投入进行学术梳理和市场推广,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提升也亟需高品质博览会等展宣形式的渗透曝光——以繁荣的西方当代艺术品市场为参照,这是一个需要充分时间沉淀的过程。尽管中国市场中也存在个别艺术家本人跃过画廊直接与拍卖行对接委托上拍,或是拍卖行“快速造星”将新生代艺术家身价迅速拉升数十倍等乱象,遗憾的是,这类揠苗助长式的操作对艺术家而言,结果往往是捧杀,导致市场价格断崖式下跌直至无人接盘,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相比拍卖市场,以线下私恰交易为主的画廊和博览会的真实市场数据更不易获取,因此,很难直接通过一组综合了两级市场成交总量的数字去比较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的当代艺术品市场规模大小,但也可以借助交易数字背后诸如艺术家、艺术区、画廊、博览会、收藏家、美术馆、公众美育等市场匹配条件作进一步简单分析。

  先看当代艺术家的成长创作环境,坐拥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的北京,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似乎更具天然优势,强力吸附着周边艺术家的不断聚合,并诞生过圆明园、宋庄、草场地、黑桥等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留下印迹的画家村落,已成名的一线当代艺术家大多在北京定居,年轻一代艺术家除了在北京圆梦,还有上海、重庆、杭州、昆明等多个选项,自由度更高。至于画廊和艺术区的发展境况,北京相较上海,前期的根植更为牢固,更一举打造出798这样堪称全国样板的当代艺术区。然而,随着近年来部分国际画廊的撤资和部分艺术区的被拆除,这一基础也开始动摇。反观上海,仅西岸一个新开发的艺术区,过去三年里就吸引了超过十家知名画廊和私人美术馆进驻,成为继M50、红坊、衡山坊等区域之后,上海的又一大明星画廊汇聚地。

  若以当代艺术博览会和收藏家的活跃程度来作比较,过去一年里推出五个博览会的上海略胜一筹:上海艺博会、影像上海、西岸艺博会、廿一当代艺博会、上海青年艺博会等,一座城市一年内举办五场不同定位的大型艺术博览会,这样的规模在整个亚洲都屈指可数。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优质机构的参与和新兴藏家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海正通过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业内直线上升的口碑。同样,在美术馆的较量中,上海也不遑多让。据上海市文广局一位官员介绍,截至2015年,上海即拥有各级各类美术馆47家,数量在全球21座著名城市中名列第一,2015年举办展览385个,全年观众人次为690万,在全球21座城市中排在前六。尤其在民营美术馆方面,继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上海持续发力,凭借余德耀美术馆的《雨屋》(RainRoom)和龙美术馆推出的《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JamesTurrel:ImmersiveLight)等现象级当代艺术大展,进一步奠定上海民营美术馆在整个行业内的影响力。从国际艺术家的引入量级和频次,公共艺术教育的多样性与深入性,甚至是普通民众参与当代艺术活动的自觉性——比如掏钱买票这件事情,上海在最近几年里的确做得更好。

  所以,不妨大胆猜想,已经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上海,在未来能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中心的区域优势,吸收中国美术美院(杭州)、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家级艺术名校的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制定吸引更多优秀年轻艺术家定居的人才引进计划,同时借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时代力量,推动专业的侧重当代艺术品交易的拍卖行、线上平台和艺术金融产品——假以时日,中国当代艺术中心就非上海莫属了。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