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中国文化中猴的形像特征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45:54 热度:827

  (原标题:大圣来也 首博上演)

  2016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大圣来也”展是首都博物馆“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展的第9个年头。展期从2月2日持续到3月13日,通过明代“白玉戏猴佩”、清代“十二辰白玉”“黑木猴”“白玉马上封侯”“水晶双猿书镇”等43件首都博物馆的藏品及12幅上世纪50—80年代的“西游记”经典新年画,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猴形象,介绍猴的种种典故与故事,解释由猴引申出的诸多文化内涵,传达对广大观众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展览内容之外,首都博物馆的设计人员遵从展览的主题,为广大观众奉上了一个灵动活泼的形式风格。此次展览整体以金色和红色两种色调为主,配合灰色的过渡色,将年的喜庆与生肖猴的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装饰元素中,大量水墨画中猴形象的剪影和戏曲脸谱中猴面部特写造型的运用,正好符合猴好动的特性和猴子与人无异的各种表情形象。与此同时,别出心裁地按照戏曲脸谱的猴脸造像,来规划展览的分区和展线,从展览形式的角度对猴文化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解读。

  说起猴,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为中国文学中最经典的艺术形象,齐天大圣以猴子为原型,还原了孙悟空敏捷好动的动物性格。西行途中,孙悟空身上所具有的七情六欲,被胡适推崇,并称赞《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人的意味”的神话。故事最终,孙悟空保唐僧取经成功,自身也得道成佛,保一方平安。猴性、神性、人性成就了孙悟空的经典。“博物馆里过大年——大圣来也”展就以猴性、神性、人性为线索和主题,来展示中国精彩而有趣的猴文化。

  猴性——机智多变与人善

  自然界中,同属灵长类的猿猴,是与人类亲缘最相近、智力最发达的动物。远古时期,先民就将猿猴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北京的上宅遗址,辽宁的后洼遗址,湖北的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饰件中都可以寻觅到猿猴的形象。至少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人们开始对猿猴进行豢养,作为自己的玩伴。《吕氏春秋》中就有楚王饲养白猿的记载。不仅如此,从猿猴的身上,人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戏猿”的同时,人类也在模仿着他们,建立了一种尤其亲密的特殊关系。

  神性——位列仙班献福寿

  万物有灵是人类先民普遍的认知。日月、山川、岩石、河流、树木、花草、一切动物都有灵魂。有了灵魂,就有了对灵魂的信仰和敬畏。猿猴,动物界中的灵物,生理上与人有着最为相近的血缘;在人类起源方面,同样伴随着最早的神话传说,被当做造物的始祖和英雄看待。藏族“猕猴变人”、“伏羲兄妹与猿猴”的故事流传至今。文明的推进,中国的猿猴文化又在儒教、佛教、道教的共同滋养下,根植于民间这块沃土中,不断的碰撞、演化、变异,重新聚合、分化,呈现出了一个一个神化后的猿猴形象。

  人性——仁让孝慈比君德

  猿猴并不懂得人世间的是非善恶,为了表达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原本具有灵性的猿猴就被赋予了人的七情六欲。猿猴身居山林,是山林的隐者,不为世事之争,代表了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性”;猿的叫声凄惨悲鸣,带有一种浓浓的哀思,古人将其解读为同类的有情之举,故常以猿啼表达离别或悲苦之情。在古典艺术中,文人借助笔墨,通过猿猴间拟人化的情感交流,抒发人所具有的深厚情感和对山林间自在生活的向往。

  (文章来源:美术报)

关键字:猿猴,中国文化,孙悟空,特征,神性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