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当代人物画玩起了八股文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9:21:01 热度:504

  文、图/记者江粤军  作为中国画三大科之一的人物画,自二十世纪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当代人物画创作走到今天,也多为评论家所诟病,尤其是过于写实的倾向、照搬西画的块面处理、线条绵软无力、样式刻板而丢失传统写意精神等问题。那么,中国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弊病究竟有多重?是否有“药石”可对症而下?且听业界专家深入评析。

  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名誉院长 何家英——

  突破传统时忽略了作品的趣味性

  中国人物画自新中国建立至今,成绩是巨大的,特别是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始终延续不断,但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把现实主义当做了写实主义。

  我们在此不必纠结现实主义的问题,只是把写实画风所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诉。譬如我的作品,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强调画面的诗意、意境和个人深层情感的表达,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却也带来了某些误解——导致当下的人物画在某种程度上对写实画风过于片面理解,实际上是走向了照片写实主义,背离了中国画的基本原则。因此,今天的很多人物画,只是把照片当中呈现出来的明暗、肌理,用笔尖细腻地描出来,好像画得还挺深入、充分,其实只是堆积、制作出来的,最后形成的趣味不高,过度近似于西画的表达效果。追溯传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一直是意象的,尽管它在不断地趋向于真实,然而毕竟仍以意象表达真实,不是完全的真实描绘。

  另外,写实风的人物画还存在着矫饰倾向。人物的组合、场景的安排等,呈现出一种“八股式”的创作模式,无论从构图到内容,都比较空洞,缺少真切的生活感受,缺乏深刻的艺术认知。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虽然从历史角度讲,无论中西方绘画,都是从图案、装饰走向意象,再走到真实——希望真实地表现对象,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愿望,但绝对的真实是没有的。传统中国画在表达真实时,往往都加入了主观的、审美的高度概括和取舍,有时候反而让人觉得越发真实。事实上,从晋唐开始,中国绘画思想就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很先进,始终以一种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对象,而且强调画家个体的主观创造性。西方绘画进入到现代以后,其实也是吸收了东方的艺术思想,审美在改变,趣味也在改变,逐渐地不再停留于对自然的模拟上,像印象派的绘画语言就具有了抽象的、可独立欣赏的趣味性语言,这恰恰正是中国画一直以来的审美方式。而今天,我们学习传统,往往只学样式化的东西;突破传统时,又连模式和规律都统统扔掉,忽略了作品的趣味性,忽略了水墨画中线的审美作用,线条站立不起来,线条本身的空间意识丢掉了,空灵的、游离的、超脱的灵性也没有了,笔墨语言变得轻浮。走到这种状况的中国画,其材料和表达方式就会显得很蹩脚,无法达到西方油画那样的表现力,这其实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

  国画家 石齐——

  过度追求制作性致洒脱灵性无影踪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精髓,讲究的是偶然性,是瞬间抓住人物的感觉,但今天的中国人物画,虽然表现技法多一些,视觉效果好一些,却因过度追求制作性,反而把文化性、趣味性丢了,跑到日本画、油画的框架里去了,可谓舍本逐末。

  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国人物画家中,梁楷的大写意简洁、传神,吴道子的线用得很潇洒,任伯年的作品很有文化性,陈老莲的作品则很有个性,像他们的作品,绝非制作出来的。只有工艺美术、日本画才制作,一旦中国画也靠制作,弱点就完全暴露了。今天很多中国人物画,就是在工笔的基础上,拿细笔慢慢地反复画,拿色彩一染再染,可谓是照片、工笔、日本画的混合体,作品的色彩确实丰富了,元素也多了,技法更全面了,但中国画的洒脱、淋漓、灵性也全都无影无踪了。

  另一方面,中国人物画向来都是以线条为支撑的,所谓线分“十八描”。但由于制作性大行其道,老祖宗的“十八描”也基本被抛弃了。如果追求立体和色彩效果,中国画怎么能跟油画比?如果说追求把画面晕染得特别精细,中国画又如何跟日本画比?

  所以,今天的中国人物画创作,首先要解决观念的问题,而后在形式上必须有所创新。我的主张是:新的中国画,点、线、面都要呈现、都要顾及,这是当代绘画的走向,唯其如此,画面才不会僵硬、死板;同时,用线跟传统也要有所不同,就我自己而言,传统是静态用线,线条要表现什么,是清楚的、可知的;而我的线有一部分虽继承传统,但有一部分,连我自己都不清楚要表达什么,这就是音乐用线、感觉用线、非物质化用线。这样的画面才够灵活,才是对传统“十八描”的超越。

  其实,线在当代西方绘画中也很重要,像毕加索、米罗的作品,线的运用都不可或缺。而我们做不到发展,还把线完全抛弃了,那还能叫中国画吗?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孟奇——

  传统文化已断层 偏向西方亦合理

  当代社会鼓励多元化,无论艺术家的个人追求是什么,都是合理的。

  显然,绝大多数的画家都不是思想家,而只是处于文化生态链的末端,在享受一定的文化资源、文化成果之后养成相应的文化观与艺术观。但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系统就被人为地切断,传统文化基本没能产生新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资源,几乎所有近现代思想资源都是从西方舶来的。在这种情形下,许多画家的学习、创作、表达逐渐走向西方,也就难以避免了。 

  但凡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清楚:传统山水画、花鸟画领域是历史积淀最丰厚、技法发展最充分成熟的;而人物画则相对比较薄弱,这无疑给当代人物画家提供了一些展现的机会。近几十年来,美术学院的教育又相对偏重人物画,所以,如果一定要说当代中国画取得的新成就,确实主要体现于人物画方面。 

  就我自己来说,虽然个人创作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但我之所以一直把自己的基本方向放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上,一方面是因为我确实喜欢传统的艺术样式,一方面是自己看到了中国文化曾经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文化精神高度。因此,自己很清楚点和线这些从中国书法用笔衍化而来的标准是中国绘画的基本表达方式,放弃了点、线,就等于放弃了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和难度要求。当然,如果部分画家更乐于接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也无可厚非。 

  总而言之,传统的中国绘画跟西方绘画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今天,中国的美术院校将国画当成一个纯粹的绘画品种从过去的文化血脉中剥离出来,切断传统文化的滋养,造成了今天的文化贫血。而回头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大画家,都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较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上自然产生的。因此,虽然整个社会都在殷殷期待这个时代能够出大师,但我看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付出足够的努力,首先面对的就是得修复这一条业已残缺的文化生态链,才有产生大师的可能。

  艺术评论家、画家 梁江——

  技法和语言皆服务艺术本体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三大科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甚至可以说取得成就最高的,无疑是人物画。因为,一百多年间,人物画创作涌现出了很多名家名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人物画走到今天,反而有边缘化的趋势。在我看来,主要的症结不在技法,而在艺术本体。

  就艺术语言、技法和表现能力来看,当代人物画其实远远超越了古人。虽然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像》寥寥几笔就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高度,李公麟的人物画也精气神毕现,今天的人物画家可能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总体上讲,当代人物画技法的多样性、表达的丰富性是前人不可比拟的。从康有为、陈独秀到徐悲鸿,他们引进了西方写实精神来改造中国人物画,确实推动了该画科的发展。

  因此,今天中国的人物画创作,面临的不是技法上的问题,而是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构筑起人物画与艺术、与人自身之间的真正关联,回归到艺术本体上来,而不是立于宣传、教化的基础上。这样,不管画家用明暗对比也好,用简练的线条也好,只要能把人文精神传达出来,其技法、语言就是真正奏效的。毕竟,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人追求、喜好和专擅。这就像戏剧一样,无论京剧、粤剧还是豫剧,都有其不能替代的长处,关键是要传达出艺术的精神、气息。

关键字:人物画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