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书画拍卖暴利背后藏隐忧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56:24 热度:806

  在2010年至2011年的艺术品交易中,有人曾形容近现代书画是名副其实的“暴利”门类,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价格翻一番的情况极为普遍。作为国内拍卖市场的风向标,2012年内地秋拍开槌之际,无论买家、卖家还是市场分析人士都希望从最近的拍卖行情中一窥市场动向,中国书画拍卖现场仍旧人头涌动,但前几年的疯狂已不见踪影,书画板块的整体行情趋缓,之前频繁换手、获益甚丰的现象不复存在,书画市场“暴利”时代宣告结束。
  国人曾有“文化不言利”的说法。在文化产业已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下,文化和资本前所未有地“亲近”起来。文化产品在资本的追逐下,也变得越来越值钱起来:艺术品拍卖频频过亿、电影票房更是突破百亿元大关、文化板块成为股市新宠。套用张艺谋的话说,“中国文化这块炕,烧得格外烫。”可是,因为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
  “盛世收藏”。每当通胀预期强烈,热钱涌动,股市、楼市前景不明时,书画收藏市场就会不断出现天价拍卖品,而参与“书画收藏”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在流动性泛滥,通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书画收藏市场的炒作氛围热火朝天,难免有人会浑水摸鱼“吹大”泡沫。当书画收藏属性被投资属性所掩盖,能否理智,无疑考验着投资者。
  艺术拍品屡创天价的动力来自哪里?“大量从房市、股市撤出的资金进入到艺术品市场”。这一理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近两年来,国家多次出手调控房地产,股市在天量融资的高压下,始终处于盘整震荡状态,且价格中枢不断下移。大量的炒房、炒股资金只得寻求新的生财之道,不少资本大鳄将资金挪到了收藏账户,艺术品成了继房市、股市之后的又一个投机与投资平台。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微博]有过一句十分精彩的话:艺术品作为消费是人生的顶级消费品,作为投资也是顶级风险的投资品。书画收藏市场乱云飞渡,鱼目混珠。这个被巨大利益裹挟的小众市场,需要专业经验。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参与者的眼力、学养等综合能力,都将决定其买下的是废纸还是宝贝。由于文化背景的问题,境外资金对中国书画市场缺乏认同,这个市场麋集的主要还是境内资金。
  艺术品市场价格的上涨往往出现在经济高成长、高通胀的时期。由于越来越多偏好抗通胀的避险资金进入收藏市场,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将成为投资者共识。而充裕的资金追逐稀缺的东西,价格自然会不断创出新高。过去古画不值钱,甚至卖不过当代书画作品。但艺术品的稀缺性是决定价值的关键,中国古书画历经千百年文化的积淀与劫难,存世量不多,其稀缺性与唯一性决定了其应有合理的价值。如很多早年流失到海外藏家囊中的作品都在回流,在流动中价值开始得到体现,这背后体现的还有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回归。
  中国书画最大的风险是赝品。在人们投资欲望强烈、闲置资金积聚的背景下,通过疯狂炒作带来暴增的财富效应的诱惑性和迷惑性很强,难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卷入其中,只是艺术品市场向来是波谲云诡,一旦购买了赝品或者艺术价格低的作品,高位套牢、等待接盘的现象在所难免。在现在收藏市场上,中国书画历朝历代都有精仿和精摹品,现在拍得很贵动辄上亿的唐宋和明代古画,历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依靠民间简陋的保管条件,还能有“真精新”的“上品”,有时真是不可思议。尤其是在利益驱动下,以“高仿真书画印刷品充真”的造假手法在市场中屡见不鲜,许多印刷品涌进收藏市场。如北京就发生过“收藏家状告某拍卖公司贩卖书画印刷品充真欺诈”的诉讼。而一些不法书画商通过与拍卖行相互勾结,仿真的书画拍卖后各半分利,而拍卖行不保真是国际惯例,一槌定音之后,买了假的投资者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过去艺术品市场的主流资金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港澳,这几年江浙民间资金投资艺术品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其中,既有先知先觉的炒楼资金“转场”涌入,也有山西煤老板的巨额资金进场。这些投资收藏资金,大都是冲着增值而来的,投资者对于书画收藏知识大都是一知半解,多少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利性,因此,如何设法开辟更多投资渠道,将闲置资金引向更合理的投资方向,冷静对待艺术品市场的“过热”,这才是每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主动思考的问题。
  伴随着艺术品成交纪录的不断刷新,市场内弥漫着各种声音,既有投资客的欢呼,也有观察家的质疑。尽管有不少藏家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艺术品市场的提升,中国艺术品显现其应有价值;而已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天价艺术品是否真的成交令人存疑,艺术品市场累积的泡沫将会越来越多,假以时日,虚高的价格必将回落。时下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孰是孰非,未来的市场理应会给出正确答案。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吴学安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