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为“两江”史前文化找到源头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3:34 热度:485

         本报于2007年10月10日独家报道《德化发现商周时期古窑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引起了海内外考古专家和研究学者的关注。近日,经过谨慎的研究,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这一古窑址有望为我省闽江流域和晋江流域商周时期文化现象找到源头。


  “德化商周时期古窑址的发现意义深远,不仅将泉州瓷器烧制史向前推进2000多年,而且有望为我省闽江流域和晋江流域商周时期文化现象找到源头。”昨日,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告诉记者,这一重大发现已经引起了海外史前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美国毕士普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焦天龙博士日前特意赶到现场考察,并准备申请参与该项目的发掘研究。


  见证两岸文化自古同根同源


  陈建中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闽江流域的昙石山、黄瓜山、黄土仑,晋江流域的音楼山、深沪等地,发现了一大批史前印纹陶器,这些陶器与德化商周时期古窑址发现的文化类型相同。此前,我省考古工作者一直找不到闽江流域和晋江流域发现的史前陶器的产地。专家们通过现场考察和深入研究,发现德化商周时期古窑址的史前陶器与闽江流域和晋江流域发现的史前印纹陶器的造型和纹饰极为相似,并据此推测闽江流域和晋江流域发现的史前印纹陶器有可能是德化生产的,通过人类迁徙逐步带到海边。


  福建博物院副院长林公务认为,海峡两岸史前人类文化遗址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说,在这个区域内,海峡西岸以昙石山遗址为代表,已经初步构建了福建东部沿海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海峡东岸以大坌坑、凤鼻头遗址为代表,也已经初步构建了台湾西海岸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陶器是在这一时间段内的两岸史前文化内涵中,极为重要的对比研究素材之一。德化商周时期古窑址的发现意义深远,有望进一步理清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关系,见证海峡两岸文化自古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


  将泉州产瓷史前推2000多年


  两年前,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的一位郑姓村民在为祖先扫墓时捡到几块青釉瓷片,后经民间收藏人士的交流,辗转到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受到了我市古陶瓷研究专家的重视。


  2007年10月,泉州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深入现场,到德化县与永春县交界的寮田尖山进行野外窑址调查,在寮田尖山周边的山包上发现了多处印纹软陶、硬陶和原始青釉瓷器混合叠压的堆积层,并在寮田尖山南面的柑橘园墙上发现了一座窑炉的残断面,断面宽约1.1米,高约1.3米,未经考古发掘不知残长。在遗址堆积层采集的一批印纹软陶、硬陶和原始青釉瓷的残片,经福建省考古队专家现场确认,认为该遗址为一处商周时期的窑址。从印纹陶片的发现、墓葬青釉瓷的出土、原始青釉瓷片的出现到原始青釉瓷窑址的发现,给德化瓷始烧年代问题找到了答案,德化窑始烧年代应为商周时期。专家们进一步指出,这一发现填补了泉州陶瓷烧制历史从硬陶到青瓷过渡的空白,并将泉州瓷器生产历史向前推进2000多年,对研究古陶瓷生产有着深远的意义。


来源:泉州晚报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