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23:04 热度:602
事实上,6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只不过给这个基金会的传奇添上了并不重彩的一笔。要知道,1989年4月的那场拍卖所售,仅仅是全部珍藏的一部分。行业观察者的兴奋点已不在又有哪些拍卖品能够刷新纪录,他们的视线开始聚焦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本身——这个并不以盈利为第一目标的公共基金,让艺术品完成了从收藏对象到投资标的物的完美转变。
20年后的今天,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多了一群中国学生。他们亦步亦趋,踌躇满志,给这个国家的收藏界带来一场悄悄的变革。
2010年7月3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完成了一个新类型证券投资理财产品的发售——《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这个资产包基于“权益拆分”的模式,将作价200万元人民币的美术作品拆分成1000份,每份价值两千元,进行公开发售。
同样是在7月初,北京德美艺嘉艺术基金开始两只基金的发售。其中一只的主要收藏对象为2010年上海世博主题馆参展作品,投资标的为国内顶级的国画和油画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最低认购额为100万元人民币。
前者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权益拆分”后的亲民价格迎合了“全民收藏”的热潮;后者则采取私募模式,门槛相对较高,把捏着高端收藏的趋势。在中国收藏市场日渐繁荣、并不断覆盖全民的景况下,二者并行不悖,追寻同一目标而去:收益。
投资是一门艺术,反之,艺术同样可以成为投资。撇去个人喜好、审美需要以及文化诉求等等人文因素,冷冰冰的数字也是藏品价值的评定标准。以艺术品为投资标的物的各种理财产品,便是遵循着这种逻辑。产品的购买者只拥有标的物的一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虚拟的概念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着价值的跌宕,盈亏自负。
虽然中国在这条道路上刚刚迈开探索的步伐,然而事实上,以艺术品为投资标的物、只为单纯获利的投资行为,早在20世纪初的欧洲就已开始。但是,世人真正正视这种投资模式,却迟至1980年代末。而促成这个转变的,是一家并不著名的英国公共基金。
投资标的 门类狭窄
1970年代中期,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是个闷闷不乐的机构。它负责掌管整个英国铁路工人的退休金,作为一个公益大于私利的基金会,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对收益率的期待也只是跑过通货膨胀。然而时艰难度,两次石油危机爆发,给西方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涨的油价,还有长达3年的经济萧条和一年半的经济衰退。在英国本土,贸易逆差增长,股市重挫,英镑贬值,1974年,通货膨胀率更是高达27%。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手中的大笔资金成了烫手山芋,在传统市场上,它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来规避资产贬值的风险。今年以来,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持续繁荣。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新金融观察报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