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19/7/4 热度:1341
你在生活中的每项活动中都保持自我了吗?
一项研究发现,有五分之死的北美学生认为自己在不同的领域活动中保持了内在自我,也就是说这些活动没有让自己违背本性,而亚洲学生的比例只有三分之一。
也许我们总是认为自我是一个相当私人和内化的概念,因为自我首先是对自己的感知,无论是感官上还是情绪上的感知,这种内在的感知和定义让我们得以确定自己。但是事实上,自我概念具有延展性而不是总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认知产生了不同的行为以及不同的自我定义的概念。
成长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群有着更强的自我主义概念。因为西方的教育往往使得个体青春期就与父母分离,开始依靠自己生活并自我定义。她们的身份更多是独立的,由自己控制。因此西方文化中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假定认为,如果一个体定义她的可能自我并且相信自身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就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
而成长于亚洲和第三世界的人群把集体主义置于个人主义之上。所以,很多人的自我改变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处在,而是依存于社会联系,因此产生更加强烈的归属感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相比于北美地区,亚洲文化更加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因为在集体文化中,自我概念延伸到于他人的关系中,一旦脱离了与他人的联系,缺少积极的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也变得残缺不全。
正是处于不同的文化中,个人追求优先次序也会有所不同,个人主义文化更多追求个体的能力提升和自我优越感,而侧重集体主义的个体更侧重积极的社会交往和他人的肯定、尊敬等。
小编觉得,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都不可取,在社会联系和个人边界中保持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