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网站体验更好 微信扫码登录

艺术家群落生存报告 "落地生根"还是"在路上"

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8:05:03 热度:533

 

     · 艺术家群落和艺术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发形成,大多数艺术家集聚区都是这样发展而来,还有一种是政府有意去规划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建完后召集艺术家进驻。前者如宋庄、上苑、798艺术区、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索家村费家村、黑桥艺术村等等。后者如北京市朝阳区于2005年批建的观音堂画廊一条街。

     · 当代艺术家群落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简单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内外所有艺术区和艺术家群落都会面临的问题——艺术与商业发展的权衡关系,其二是当代艺术与政府介入的尺度关系。

     9月19日,为期近一个月的第五届中国?宋庄艺术节将在宋庄举办,从05年以来,宋庄艺术节的举办规模和运作能力渐入佳境,这个一年一度的艺术界盛事正逐渐成为中国宋庄和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品牌。历届艺术节的主题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艺术链接”、“宋庄进行时”,再到今年的“群落!群落!”,我们能看到其视野逐步展开的过程。

     艺术家的群落化生存状况早已不是什么新生的现象。正因为如今它已经“落地生根”了,甚至在中国很多二线城市都已在形成不小的规模,才能在新时期中再次引起政府的注意,继而有了政府的客观分析、接纳、研究并规划管理了。当艺术群落现象由北京向地方辐散开去的时候,这种被改头换面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艺术群落在中国版图上形成遍地开花的景象。其实,早在’85美术运动时期,全国各地涌现过很多地方艺术群体或团派,他们激情四溢地宣扬和实践着团体或个人的当代艺术理想,而现在和85时期明显不同的是,时代环境变了,由早先的禁止、压制转为如今更平和的促进、规划。

     那么,艺术群落是怎么形成的呢?艺术家为什么喜欢扎堆在一起?这还得回顾一下艺术群落的历史,从艺术群落形成的初始状态开始谈起。

  艺术家群落的缘起及形成

     实际上,在’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从北京到全国各个地方就形成过很多艺术群体、艺术社团等,有过一些活跃的艺术运动或展览,这是如今当代艺术群体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源头。北京艺术群落的形成不得不提那个众所周知的圆明园时期,85时期,在圆明园一带就聚集过一些艺术家,89艺术大展以后,当代艺术进入到一个低谷时期,前卫艺术运动(如星星美展)时的主要人员在89年以后都陆续通过各种方式(一般是找到了外籍配偶)到了国外。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大,那时国门大开,国外资金资源大量涌入,随着下海经商者和个体经营户越来越多,更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逐渐被认可,流散到国外的一些艺术家陆续回来一些,国内的非北京籍的艺术家也朝圣般地大批到了北京圆明园一带,于是,在92-93年期间,圆明园的艺术家聚集地又一次热闹起来。

     这群生活方式与行为前卫的艺术家,在当时户籍管理制度尚严的北京实属异类分子。他们无拘无束地生活,肆无忌惮地喝酒、吵闹、谈恋爱、画画……大部分人都穷得叮当响,但仍旧可以充满激情的生活。大多数人来到这里,除了追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更多是被这样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吸引——对于普通平民来说,这种自由而又职业化的从事艺术的生活方式在之前的社会是从未有过的。在当时,这样的一群人自然引起过政府当局、媒体、民众的注意,这种混乱而又崭新的现象一时间成为焦点。

     当时艺术家们的行为表现为一种极度放纵自我的状况,追求自由、独立和血脉贲张的激情,在他们看来,这种史无前例的生活方式或许比模糊的艺术理想更吸引人。但不得不提的是,当代艺术一开始就并非一种与政府的有意对抗,更多在于对自我独立精神和个人生存感受的表达,从这点来说,圆明园时期的艺术家在放荡不羁之际坚持和阐释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原始和最真实的精髓。

     在1995他们被驱散前,已有部分艺术家因为圆明园的小而吵搬到宋庄。圆明园被驱散后,大部分的人也选择来到了宋庄。历史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带有些许戏剧色彩,宋庄现在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聚集区,而当初那些艺术家选择宋庄却很偶然。据栗宪庭给《长在宋庄的毛》写的序文《野草的生命力》中记录,“因为张惠平的一个学生就住在宋庄小堡村,他提供了一个信息:那里的农民不少人进城了,有很多空房子,而且很便宜。然后他们就到宋庄来看……小堡村的院子很大,几乎每个院子都有一亩左右,很容易就可以在荒废的院子里建立工作室,而且这地方离城里不算远,后来就决定到这个村子了。”

  宋庄艺术家群落的现状

     常常和宋庄艺术家交流会发现,大多数艺术家来宋庄,会感到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廖雯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说到:“宋庄的生态很丰富,大树小草都能生存,所以这里很自由。宋庄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超越艺术本身。作品能不能成功,卖不卖得出钱来是另一回事,关键是大家来这儿共同选择了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03年秋非典过后,当代艺术逐渐进入到一个非理性的持续火爆期,在各大拍卖会场频频出现天价作品。这种现象不仅让业内人咋舌,让艺术家不知所措,也让民众渐渐感到难以理喻。但是,毕竟这样的情况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引来政府、传媒及各界关注。

     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缘、底层和自发的特征注定了它不会很快得到认同,在以前甚至是现在也缺乏适合当代艺术发展的土壤,从这点来看,通过价格的一路飙升引来目光的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填补了国民当代艺术教育中的认知空白,并吸引了大量政府、企业的资金投资,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不算是坏事。

     不管怎样,当代艺术火了,这或许是导致05年前后宋庄艺术家的进驻人数暴增的一个直接原因。尽管如今正处经济萧条期,不可避免要经历所谓的“崩盘”或轮番“洗牌”,但危机终会过去,当代艺术已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的边缘和被压制状态。

     当代艺术家的身份也早已合法化了,2006年12月宋庄被评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宋庄作为国内最大的艺术园区也开始变得忙碌起来。

     “生活在宋庄”是栗宪庭发起的系列展览,旨在保护宋庄的艺术家生态,给宋庄艺术家提供展览机会。09年1月4日,“生活在宋庄?田野调查展第四回”在宋庄美术馆举行。据张海涛7月23日在自己博客上发表的《宋庄艺术家群落生态环境田野调查》中也对宋庄的艺术机构和生态也做了一些分析:

     1.产业化

     据保守估计,宋庄有3000多艺术家,其中80%居住在小堡村,正常情况下一年艺术品交易至少达2.5亿元,多数是中层和成功艺术家的交易数字,每年艺术家房租平均2万一人,宋庄2000人的房租保守数字就有4000万一年;服务产业:画廊、餐饮(小堡一村约200家左右)等服务行业就能解决1000多人就业,今后的艺术区房地产更是可观,文化的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

     2.基金、画廊、美术馆、拍卖机构、收藏家在这里进驻

     画廊业正在兴起,美术馆会在这里聚集。到目前为止艺术机构分为:艺术基金、美术馆、画廊、艺术区。其中电影基金1个,美术馆11个,画廊80多家,低端艺术集市正在兴起,让城里人来此采购产品,走进百姓人家,艺术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些艺术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98%分布在小堡村……

     3.艺术活动多元化趋势

     艺术向电影、音乐、文学方面多元发展,现有每年一届的宋庄艺术节、批评家年会、独立电影论坛、宋庄音乐、文学交流等活动。宋庄原创艺术中心近期创办《宋庄音乐》杂志并组织中小型音乐交流活动。

     艺术类型和样式:90%从事绘画艺术,其它媒介中从事行为艺术的艺术家约占0.5%,摄影图片媒介约占0.5%,录像艺术约占0.5%,其他媒体约0.5%,另外从事电影、写作、音乐的艺术家约占5%。,从事评论的人的更少。




     4.宋庄的艺术区分布情况和辅助艺术机构

     宋庄的艺术生活区20多个,画材店约3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小堡。宋庄的每个艺术区艺术家人数一般在40—50户不等,最多约60多户。另外正在建设的两个艺术园区人数集中可达500人之多。艺术家居住有三种方式:租地盖房的艺术家约500户(正在建设)、买农民院落的约300多户、其它以租房方式散居(村落、艺术区)的约占2/3。现宋庄促进会在小堡设立艺术家接待站两个,并建立宋庄艺术门户网站一个,提供各种艺术咨询和服务……

     5.宋庄的人员分布和结构

     宋庄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逐渐兴起。由农民、工人、艺术家等各种身份的人混居。艺术家的到来使宋庄得名,农民也带来了商机,但农民与艺术家相处仍是宋庄主要的社会关系。

     这些数据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宋庄的软硬件设施及现状。无论如何,艺术区不会脱离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的参与,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系列硬件设施和引入资源资金,那么在自身定律和政府深度介入的合力下,宋庄的未来会是什么?这值得深思。

  北京及地方上的其他艺术群落

     艺术家群落集聚区,这个地域的首要功能应该是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空间,而艺术作品的展示、销售功能应该可以适当弱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郊的艺术群落还值得要一提的是上苑艺术区。

     据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介绍,上苑画家村也是自然形成的群落,艺术家自发来这里买地、买房、建工作室。这是它与宋庄的共同点,不同点是,一,上苑的常住画家也就几十个,不足百人,而宋庄的规模比较大,艺术家有几千人;二是宋庄以年轻人为主,因此比较热闹、活跃,而上苑成熟的艺术家占较大比例,他们更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和空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上苑艺术区包括上苑艺术家村和上苑艺术馆,上苑艺术家村包括上苑村、下苑村、东新城村、秦家屯村4个村子,位于北京昌平区兴寿镇政府东4公里处。起初有艺术家进驻的村子是下苑村,画家、摄影家和建筑设计师汪建中是第一个来到下苑买地盖房子建工作室的人,紧接着中央美院的教授王华祥来到这里,他买下村里废弃的小学,请上村民一起动手改造成颇具格调的石头房子,成立了“飞地艺术坊”,一边做工作室进行创作,一边教学生画画。

     2000年,在诗人作家程小蓓的召集下,在距离上苑艺术家村十里地之外的北京北边燕山脚下,一群艺术家、诗人、作家集合大家力量,组织、策划、设计并筹资建成了上苑艺术馆,这个历时七年的艺术馆占地面积三万多平米,建成后又成立了上苑艺术委员会,对艺术馆的实行民主自治管理。从07年建成始,上苑艺术馆就开始运作“国际驻馆创作计划”,以扶持和资助年轻、贫困的艺术家为主,为他们免费提供工作室、宿舍,还定期举办交流研讨会及展览。

     当下,不论是艺术家群落还是商业艺术区,都有一个统一的称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北京,除了宋庄和上苑这种相对淳朴的艺术家群落,还有一种属于商业气息更浓的艺术区,即人们更为熟知的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酒厂艺术区等,这些艺术区以展示和销售作品为主,当然也有少部分艺术家工作室。还有一种位于城区内的纯商业艺术区,如雍和艺术区、观音堂画廊一条街等,都是定位高端的画廊集聚区。

     而以中央美术学院、798等艺术区东北方向辐射的半弧形区域内,正形成一个相对分散的大的艺术家群落——崔各庄艺术区。这样的命名不规范,不过这一批单个的艺术家村、分散的艺术区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崔各庄乡。散落的艺术家村落有黑桥村、索家村、费家村、北皋村、南皋村、奶东村、奶西村、善各庄村,其中较成规模的艺术园区有草场地艺术区、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大环文化区(包括环铁艺术区)等。

     崔各庄乡地处北京东北部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是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地区。这里会形成多个新兴的艺术家群落及艺术区,跟中央美术学院和798的存在于附近有着直接关系。实际上,像环铁、一号地、草场地这些带有巨大商业前景的艺术集聚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798艺术区的“卫星城”而出现并存在的。大部分中央美院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留在北京继续艺术之梦,还有北京其他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全国各地其他慕名而来的艺术朝圣者,陆续来到这里,城区内的创作空间小,房租和生活成本高,相对于宋庄和上苑的交通不便、798和花家地一带的小空间和高房租,毗邻央美和798附近的村落便成了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的理想选择。这些艺术家在崔各庄乡隶属的村落或集中或散落地分布着,包括黑桥村、索家村、费家村、北皋村、南皋村、奶东村、奶西村、善各庄村等,而一些比较功能相对完备的艺术区,如草场地、何各庄一号地、环铁艺术区等,出于政府规划、房地产商的投资,不仅建成了高大宽敞的工作室区,还有画廊、艺术馆等作品陈列展示区。

     事实上,艺术家群落和艺术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发形成,大多数艺术家集聚区都是这样发展而来,还有一种是政府有意去规划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建完后召集艺术家进驻,此种情况目前还比较少,且还没有运作很成熟。一般来说,最普遍的情况是先有艺术家自发聚集在某个区域,再有政府介入规划、建设、管理。在北京,几乎九成以上的艺术家群落和艺术区都是自发形成后政府再介入的,比如宋庄、上苑、798艺术区、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索家村费家村、黑桥艺术村等等,而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火爆、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也让政府有意进入到艺术区的直接规划中来,如北京市朝阳区于2005年批建的观音堂画廊一条街,另有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区覆盖了何各庄的整个行政区域,意在打造一条完整的艺术产业链和艺术社区综合体。

     除了北京的艺术家群落外,在全国版图中也形成了一些地方上的艺术家群落。比较突出的有南京幕府山、成都蓝顶、重庆黄桷坪、西安、沈阳、青岛、南昌、长沙、武汉、云南、厦门等地。这些地区大部分都是’85新潮时期相对来说比较活跃的城市,且都有相应的美术学院、艺术类院校“驻地”,如南京、云南有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西安、武汉有西安美院、湖北美院,长沙有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南昌有江西师大美术学院,重庆有四川美术学院等等,这些艺术院校是培养当地年轻艺术家的摇篮,地方艺术家群落也大多由这些艺术院校毕业生和教师组成。这些地方艺术群落基本上全部都是自发形成的艺术家社区、聚落,除了青岛是流动性的艺术群落,大部分群落都有一个或数个相对固定的区域,不同城市的艺术家集聚区,活跃的艺术家人数从几十到逾千人不等。

     作为中国二线城市的艺术群落,这些艺术群落展览的策展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地方艺术群落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对外交流的经验,把发展中的地方艺术群落带到一个更大的平台展示,可以得到交流、借鉴和学习,继而引入更新的理念,使地方区域内的艺术群落能够更长远的发展,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自己地方上活跃艺术家的思考和成果带到外面展览,并相信地域文化的差异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艺术群落的未来——全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构想

     基于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艺术群落现状,此次把艺术群落作为主题的宋庄艺术节,前期对中国当代艺术群落的系统研究、梳理、分析和后期的展览无疑将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群落发展进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既然艺术家群落不是一个新鲜词汇,那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将它拿来做文章呢?

     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宋庄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此次宋庄艺术节的青年艺术邀请展的策展人张海涛告诉记者说:“栗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艺术家群落的生存状况,以前的群落都不稳定,现在群落慢慢有一种落叶归根的状态,而且现在的群落比以前更加成规模一些,形成一些比较突出的现象,这些群落里的艺术家的生活也都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栗老师这几年转向一种研究艺术群落的分层、调查,包括我们在宋庄美术馆做的四次艺术家群落的展——“生活在宋庄”。还有现在各地的一些艺术群落现象,包括他们跟房地产结合、包括很多院校学生毕业后的生存等。”

     国家发改委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喆参加了艺术节的前期研讨会,并且是第五届艺术节的战略顾问,对展览的栏目提出了重要建议。并对展览的栏目提出了重要建议。他谈到自己对艺术群落的看法:“艺术家的群落跟时代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群落在以往媒体的报道中相对来说负面的多一些。作为我们的研究机构,可以说宋庄我们是一直在关注。但因为前几届,国家对当代艺术还有一些看法,参与得就少一点。现在随着整个当代艺术的国际化,逐渐我们关注得更多了。作为当代艺术来讲,如果说用一种艺术的形式,能把这种和谐社会的,又代表艺术家自己观点的一种东西表现出来,我觉得这比较符合宋庄艺术节的精神,也比较符合目前中国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作为这次艺术节地方艺术群落展的总发起人,陈喆都亲自到地方上考察过,他有这样的一个感触:“地方的艺术区,发展跟北京的差距很大,地方对当代艺术环境的建造,也就是说这种土壤的培养,目前还比较欠缺。还有一点是,地方上的艺术群落,缺乏一个跟北京、跟国际的交流平台。”正由于这种状况存在,陈喆才积极促成了地方上的艺术群落展来参加宋庄艺术节,在他看来,“宋庄应该作为地方上的群落与北京、与国际沟通的一个大平台,把地方艺术群落展纳入到宋庄艺术节当中来,我觉得对地方群落艺术家的视野的开阔,包括他整个艺术观念的进步,都将起到一个推动。”

     此次宋庄艺术节的艺术群落展强调把关注艺术家群落的创作生态作为重点,艺术群落展单元除了宋庄艺术群落展外,还有南京幕府山艺术群落展、成都蓝顶艺术群落展、西安艺术群落展、沈阳艺术群落展、南昌艺术群落展、长沙艺术群落展、青岛艺术群落展、武汉艺术群落展、云南青年艺术家艺术群落展、厦门艺术群落展、台湾东海大学艺术群落展等十多个艺术群落参展,除此以外,本届艺术节还邀请了韩国首尔艺术群落、意大利普利亚(Puglia)大区艺术群落参展,对此,陈喆分析说:“国外艺术家群落的历史我们也要了解。把国内和国际上的艺术家群落放在一个展馆,各自发展到什么情况了,可以有一个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与欣欣向荣的全国艺术家群落现状相比,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笼罩着层层薄雾。中国当代艺术家群落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简单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点是国内外所有艺术区和艺术家群落都会面临的问题——艺术与商业发展的权衡关系,还有一点是中国当前国情下不能回避的问题——即当代艺术与政府介入的尺度关系。

     就像任何一对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双方一样,商业因素、政府因素使得艺术家群落得到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同时又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譬如05年“索家村遭强拆事件”,同性质的事件在不久前又发生了,环铁艺术区内的将府庄园艺术区也面临强拆,这几起纠纷事件的缘由绝大部分都是开发商出于各种原因单方面与村委会或乡政府签订合同,后被查出手续不全,被认定是规章建筑后,继而遭到强制拆除的。这样的事件,最直接、最深重的受害人当然是艺术家们。可见,在各方面意志和各种意外面前,艺术家群落生态的自由成长并非易事。

     “实际上,艺术家群落在一个城市已经变成一种符号,一种声音,逐渐也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我觉得艺术家群落对一个城市的综合力和影响力的打造,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陈喆分析道。对于全国地方上各大艺术家群落,他介绍,现在各个省对其文化创意产业都有一个相关的规划,也有相关的产业政策或专项资金做支持,他认为,“对这种艺术家群落的发展不能盲目,一定得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艺术家的情况去发展艺术群落,而不是根据艺术群落发展艺术家。”

    然而,没有丰富的资源、没有合适的土壤,没有国际交流的平台,艺术家群落这种二线城市模式的发展前景是什么?它的意义在哪里?

     “可以用艺术家的级别打个比方,现在北京的艺术家,在国内都是顶尖的,比如我们叫一线艺术家,在省会城市,叫二线艺术家,在地级市,叫三线艺术家,艺术家群落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应该要形成这样一个全国的艺术生态,全国的当代艺术生态,而不是宋庄的当代艺术生态。地方的艺术群落它最大的价值是形成一种人们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另外还有,地方艺术群落它也是培养未来新生艺术家的摇篮,就像学校一样,有了北大清华,还应该要有地方上的学校,应该是这么一个关系。”陈喆如是说。


来源:搜狐文化

关键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相关标签:
发表您的观点

还没有留言,来占领沙发吧!
Analytics

微信扫码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