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社区 时间:2021/3/14 17:53:51 热度:1167
新泽源位于上海最西部的曹安路尽头,距离市中心有将近两小时的车程。如果不是特别有心,难以注意到花树繁茂的园艺丛中隐藏着一块简陋的“新泽源画家村”标示。最近,江桥新泽源画家村被区经委正式批准确立为“创意产业集聚区”。新泽源画家村始建于2004年10月,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艺术家工作室、作品展示室等区域组成。
事实上,“画家村”或者说“3058号艺术村”只不过是新泽源的第三块招牌,前面两块“盆花观叶区”和“园林石区”似乎更为响亮。新泽源花木市场占地面积132亩,画家村仅占15亩,由工作室、展示区和住宿区三部分构成,各部分设施都极为简易,简易到近乎“穷困潦倒”的地步。
从2003年起,一拨一拨的画家、雕塑家、书法家来来去去,也有百来号人在这里建立过工作室。离开的人说这里偏僻,和外界接触太少;而来的人则说这里安静,是真正适合创作的地方。规划者也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不组织画展,只收取微少的房租。这或许才是艺术的第一现场。
若干年后的“798”
想起自己在M50游荡的时候路过一个开着门的画室,画家的调色板上堆起了足有大拇指厚的新鲜颜料,他正兴致勃勃地把这些颜料往画板上堆,貌似“荷塘月色”的主题,一片片沉重的荷叶由于地心引力都弯腰了。
画家很满意,悠哉游哉地对过路游客说:怎样?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3058艺术村,不会邂逅这样的艺术,他们会为颜料和纸张而斤斤计较。有人说北京宋庄艺术合作社和798工厂一开始的状况不会比新泽源好。画家村能否成功的关键还是看作品,能否坚持,能否苦干,比之于机遇,实力和毅力更重要。而笔者穿行在这些简陋的工作室和衣着朴素的艺术家之间时,感受到的是生活,绝对和艺术无关。那些甘于寂寞的人都在抽烟、谈笑,为了心头藏着的一些小算盘和小希望,磨练着手上的活。
三位画家艺术空间
金若兰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自称皇族后裔。圆框眼镜,稀疏的倒背头,飘逸的美髯,纤瘦的身材,个性开朗,谈笑风生。他的工作室铺满宣纸,纸上有墨迹渗透。“我的女儿儿子老伴都在上海,我来这里半个月后才敢告诉他们,就像从家里逃出来一样。”金老师拄着拐杖,俨然一名任性的孩童,保护着自己的爱好和梦想。
油画家李保华1968年生于陕西扶风,198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2年毕业。喜欢在夏天穿一件蓝花花印染面料的大汗衫,摇着一把蒲扇拍打精悍的小腿肚上逗留的小蚊子。“如果纯粹是为了卖画,那我在西安开设计装潢公司要赚钱得多。但是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忽然想到那样活着没有意思。我忽然想到要有一个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李保华和金老一样都印有名片,他还把自己得意的“仕女图”作品印在名片上,留了一个手机号码。他或许是没有想到曹安路3058号的生活会如此适合画画,以至于没有机会发名片。“我们住的地方跟民工住的地方差不多。”不是差不多,是相当地一致。
女画家吴演蓉在莫干山路50号也拥有画室,一旦艺术经常被游客叨扰,那只有退避三舍:“在这里,我想做一个纯粹的创作的空间。”诚如村里另一位艺术家孙建伟所言:“M50是小商品市场。任何艺术都需要一个不被任何人打扰的空间。卡夫卡说需要三重障碍,这里适合画作品。”住宿区的平房沿着农田小径一字排开,两人一室,各占一床。啤酒瓶东倒西歪,蒜子和锅铲躺在水泥地上。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偶尔雪花飞舞,拍拍打打总能发出一点喧闹的声音。
(来源:渤海早报 郑禾)
关键字:欢迎关注公众号
发表您的观点